科普小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小常识 > 正文

关于儿童补钙问题的争议与探讨

发布时间:2019-09-04    点击数:

钙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必需元素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婴儿和儿童应是正钙平衡,以满足骨骼的正常生长和维持骨的强度。儿童期钙营养状况与成人期骨量峰值有关,骨量表示骨骼中矿物质沉积的多少,骨量的大部分累积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因此儿童期钙营养不足的后果是成年后(特别是40岁以后)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的危险性增加。补钙成为贯穿儿童整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热门话题。一方面儿童需要适当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另一方面对补钙过量的危害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关于我国儿童究竟是缺钙还是补钙过量、婴幼儿是否需要预防性补充维生素D 和钙剂以及较大儿童是否需要补钙等有不同观点;而关于钙的吸收、钙与其他微量元素的关系以及如何选择钙制剂等问题也存在争议,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儿童常见钙代谢的相关问题

1.婴幼儿佝偻病问题

由于膳食结构、食品来源、饮食习惯及国民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儿童膳食中钙摄入量对于其生长发育和获得最佳峰值骨量仍然不足。主要原因是乳制品摄入少、膳食结构以谷类为主,蔬菜摄入量较大,其中植酸及植物纤维素含量较高,使钙吸收受到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钙的代谢,造成我国儿童佝偻病发病率相对较高和骨量相对较低。其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在婴幼儿期最常见,我国北方由于日照时间短,维生素D摄入不足,发病率高于南方地区。临床以钙、磷代谢异常,骨样组织钙化障碍为特征,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种病之一。

目前仍有一些医生在工作中或与患儿家属交待病情时将佝偻病与“缺钙”混为一谈,认为防治佝偻病就是“补钙”,最早从新生儿期就开始补钙。虽然VitD缺乏性佝偻病涉及钙磷代谢异常问题,但佝偻病并不是单纯“缺钙”。VitD缺乏性佝偻病的本质是机体为维持血钙基本水平,甲状旁腺代偿性功能亢进,导致钙、磷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在佝偻病早期有血钙下降,继而甲状旁腺功能代偿性亢进,在活动期使血钙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血磷显著下降,继而产生特征性骨骼病变。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于2008年在《中华儿科杂志》更新发布关于佝偻病的诊断和防治建议。建议预防应从围生期开始,以1岁以内婴儿为重点对象、并系统管理到3岁。即做到“抓早、抓小、抓彻底”。为预防佝偻病,建议婴儿(包括纯母乳喂养儿)生后2周摄入VitD 400 U/d至2岁。高危人群补充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即应补充VitD 800-1000U/d,3个月后改为400U/d。指导家长携带婴儿尽早户外活动,逐渐达1-2 h/d,尽量暴露婴儿身体部位如头面部、手足等。VitD补充量应包括食物、日光照射、VitD制剂、VitD强化食品中的VitD含量。而当婴儿每日摄入500ml配方奶,可摄取VitD约200U,加之适当的户外活动(尤其是夏季户外活动较多时),可不必另外补充VitD制剂;由于乳类是婴幼儿钙营养的可靠来源,只要摄入量达500ml以上,一般佝偻病治疗也不需要单独补钙。

也有学者认为饮食中钙摄入量不足可能与佝偻病发生有关,钙缺乏与VitD缺乏相互作用,骨骼改变可能更严重。研究发现佝偻病患儿仅接受正规VitD治疗不如VitD加钙组对症状改善更为有利。儿童临界钙摄入量很难估计。由于人体有较好的调节机制,很难从血钙水平来判断钙营养状况。一般临床上可通过骨密度含量降低、甲状旁腺浓度增加来间接评价人体的钙营养状况。

2.儿童“生长痛”

据统计,在儿童生长发育阶段(尤其是3~12岁间), 大约有4%~15%的儿童双下肢会经常出现不规则的短暂性疼痛,疼痛局限于膝关节以下, 实为小腿肌肉痛, 以夜间为甚, 常使儿童从睡梦中痛醒,尤其是儿童白天活动过多时, 晚间疼痛更加剧烈,被称之为“生长痛”。国内曾有“晚发性佝偻病”的诊断。通过对上述患儿的血生化、骨骼X片等进行检测,结果并不支持佝偻病的诊断,补钙治疗也不能缓解症状。

引起儿童生长痛的原因尚未明确,考虑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因素:①儿童骨骼生长迅速, 肌肉韧带生长相对较慢,从而受牵扯产生疼痛;②骨骼部位血循环旺盛, 处于轻度充血状态, 类似于“发炎”改变;③幼儿小腿胫骨较弯曲,为抵消胫骨内弯造成的下肢持重线不垂直,人体会代偿性出现一定程度的膝关节外翻,为保持关节稳定,腿部肌肉须保持紧张状态,从而出现疼痛。④剧烈运动后产生大量的新陈代谢产物没有及时排除, 对局部肌肉产生利激;⑤小儿骨骼组织娇嫩, 过度活动会使骨关节承受较大压力。

引起儿童下肢痛的还有其它疾病知风湿性关节炎、骨髓炎等。如疼痛持续不缓解,应及早到医院检查,以便明确诊断。不可盲目地给补钙。

儿童期的“ 生长痛” ,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可行局部手法按摩,活动肢体即可使疼痛减轻。平时应限制其运动量,减少疲劳和紧张,每天保证充足睡眠。生长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轻,直至最后完全消失。

3.婴幼儿期以后,是否还需要常规补钙?

一般认为只要小儿的膳食合理,坚持日常户外活动,不需要额外补充钙剂;但有临床对照试验发现,儿童适量补钙组骨矿含量、骨密度和骨面积的增加值均高于对照组;补钙组身高增加值高于对照组。提示补钙可促进儿童身高增长。另有研究表明:基础钙摄入量低的儿童,补钙可显著促进身高增长。青少年的骨骼生长为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由于绝大多数青少年户外活动多,充足的光照可使皮肤合成足够VitD,夏、秋季体内可将VitD贮存在脂肪组织以维持冬、春季骨骼生长的需要;通常也不需要额外补充;如因疾病影响或户外活动少,膳食结构不合理,仍然需要补充VitD和钙质。目前认为儿童和青少年需要长期和持续通过膳食补钙,以达到最佳近期效应(良好的生长发育和理想的峰值骨量) 和远期效应(降低老年期因骨质疏松引起骨折的危险性)。

4. 儿童补钙过量的危害

近年来,儿童补钙过量的危害也受到广泛关注,补钙过量可引起高钙血症,还会导致异位钙化,使血管、关节等相应器官受损;血钙浓度过高时对心肌细胞的传导性具有抑制作用。

高钙尿症指尿中钙排出量超过正常范围。儿童高尿钙除原发病表现外,还可表现为肉眼或镜下血尿、蛋白尿,尿痛、尿急、尿频及无菌性脓尿、遗尿等症状。国内曾有由于长期服用钙制剂造成高钙尿症的病例报道,补钙长达数年之久,每天补钙量折算成元素钙均超过600mg/ d,停止补钙后症状完全缓解,考虑为过量补钙所致的高钙尿症,提示儿童补钙应控制在一定剂量内,正常儿童生长发育钙需要量在400mg/ d 左右。

关于补钙与发生肾结石的关系,则有不同观点。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结石主要是由于钙代谢失衡造成。《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补充钙加VitD 与骨折危险》等文章中,试验用药组(加VitD400~800IU/日和钙1000mg/日),与对照组比较发现用药对预防骨折效果并不明显,而患肾结石的危险性增加。认为VitD 增加会引起钙代谢异常,使血钙升高,从而引起肾结石 。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增加钙摄入通过抑制磷酸和草酸在肠道中的吸收,减少形成结石所需的阴离子从而降低含钙肾结石的发生。

5.补钙驱铅及与其他微量元素的关系

铅中毒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危害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常见原因。因此及时预防和治疗铅中毒尤为必要。通常当儿童血铅水平≥450μg/L时,建议予驱铅药物如依地酸二钠钙、D-青霉胺等进行螯合治疗。轻至中度铅中毒则建议采取健康教育和营养指导如少吃含铅食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减少铅暴露。

目前越来越多学者认为合理补钙治疗是预防和治疗铅中毒的有效方法之一。实验研究表明,钙离子是调控细胞功能的第二信使,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释放与钙离子内流密切相关。补钙可保证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并通过与铅竞争肠道结合蛋白的共同位点而抑制铅的吸收。多次膳食普查研究均发现血铅高的儿童在膳食中钙摄入量明显低,证实了血铅与膳食钙摄入量成负相关。临床试验证明,经过3 个月补钙治疗和营养指导的幼儿血铅水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说明补钙有驱铅作用。

虽然钙剂对轻-中度铅中毒具有肯定疗效,学者们也注意到钙剂治疗的一些相关问题, 如钙剂的摄入量及其副反应。人体研究提示钙摄入量需远高于日常需要量才能降低铅的吸收和毒性。国外学者对中度铅中毒,采用每日补钙量1800mg。多数学者认为钙摄入量长期>2000mg /d可能有害。

过多钙摄入还会降低铁和锌的吸收,已知铁和锌也能减低肠道的铅吸收。还有人提出乳类制品中的钙可减少铅的吸收,但其中的乳糖成分却能增加包括铅在内的二价金属的吸收。因此推荐用低水平钙强化非乳制品食物,能使钙发挥有效降低铅的吸收和毒性的作用。

二、儿童补钙相关问题

儿童补钙应采取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喂养,注意食补,并防止补钙过量。

1、以食补为主

人体日常所需的钙营养均经食物获得,如果儿童不偏食,无任何缺钙症状及体征不需要药物补钙。根据我国推荐的钙摄入量标准,人体每日对钙的需求量为:0~6月婴儿300 mg、6~12月婴儿400mg、1-3岁儿童600 mg、4-10岁儿童800 mg、青少年(11-18 岁)1000 mg。如100ml配方奶可提供100~120 mg钙,配方奶喂养的小儿只要保证每日摄入500ml,即可满足钙营养需求,不必额外补钙。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特别是在3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中的钙含量虽然不及牛奶(每100 mL含钙34 mg),但母乳中钙与磷的比例恰当(2.3∶1),使钙的吸收利用率最高。如果母亲不缺钙,基本上能保证这一时期内婴儿对钙的需求。只要孕妇或者乳母补充足量钙,胎儿或者婴儿的钙源就有了充分的保证。

日常食谱中许多食物可用来补钙,富含钙的食品有牛奶、鱼虾、豆制品、红肉、鸡蛋等。在食用含钙丰富的食品时,应避免过多食用含磷酸盐、草酸、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免影响钙的吸收。此外,均衡营养、科学烹调以及坚持户外日光照射、体育运动等因素也很重要。

2、合理补充钙剂

当食物中钙供给不足或体内钙丢失过多,或发现有钙缺乏或钙磷代谢障碍表现时,才需补充钙剂。同时需要注意预防重金属和维生素D中毒。

药用钙剂有很多种,儿童如何选择钙剂也是争议焦点。目前认为儿童用钙应首选水溶性好、口感好、服用方便、含钙量大、肠吸收率高的钙剂,同时需注意钙剂来源、添加剂成分、钙剂中铅污染问题。儿童钙剂首先推荐使用碳酸钙制剂。钙含量为40% ,即每克碳酸钙含400 mg钙,具有钙含量高、副作用小的优点,如迪巧、钙尔奇D咀嚼片、凯思立D、碳酸钙片,每天只需1片,服用方便,费用适中,是临床应用最广、相对经济的补钙剂。但由于吸收过程中需消耗胃酸, 所以消化功能差、食欲不好的儿童不宜选用。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从纠正缺锌入手,改善胃肠吸收功能,以增加钙的吸收率,从而达到补钙目的,是其独到之处,对于缺钙同时缺锌且以缺锌为主的儿童可考虑使用。氨基酸鳌合钙除含钙量高外,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对钙在肠道的吸收和利用有协同作用, 在胃肠道内几乎100%溶解而不产生沉淀,有良好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是目前评价较高的钙制剂。目前钙剂有“药准字号”、“ 健字号”、“ 食字号”等不同批文的品种,使用时应选择符合国家药典标准、成分明确、剂量准确、生产厂家和生产日期清楚的品种。

3、钙制剂的吸收问题

传统观点认为食物中钙的吸收与制剂类型、年龄等因素有关。近年来普遍认为在同等条件下,各种钙盐吸收率基本相同,实际吸收量与人体需钙量和摄入钙量有关,钙缺乏时,各种钙剂吸收率均可达90%以上。由于一次大剂量补钙易使小肠吸收钙趋于饱和,因此分次小剂量服用比一次大剂量服用吸收率高,最好饭后1~1.5 h 服用,可减少食物对钙元素吸收的影响,若是选用含钙最高的制剂,采用每天一次的用法,以临睡前服用为最佳,这是因为人体的血钙水平在后半夜和清晨最低,从而使钙剂得到充分吸收和利用。补钙不能同时食用杨桃、葡萄、橘子等水果饮料,因含有较多的碱性磷酸盐、草酸盐,可与钙结合成为不溶性的化合物,妨碍钙的吸收,所以不能同时服用。补充维生素D可增加钙的吸收。维生素D制剂多选择小剂量鱼肝油制剂如伊可欣,根据小儿年龄不同,1岁前小儿选用每粒含500IU的制剂,1岁后小儿选用每粒含700IU的制剂。

4、钙制剂安全问题

目前我们使用的都是钙盐制剂,安全性评价还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钙盐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是阴离子根的转换条件和生成物,因此不同的钙盐所表现的不良反应有很大区别。目前许多钙剂中的辅料添加物的量远远多于钙盐量,也会对钙剂使用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用钙剂量大的时候,表现将更突出。最好不要在钙制剂中添加VitD来增加吸收,以防不同成分的相互作用使不安全因素增多。因此,需要重新认真研究和评价不同钙制剂、钙的使用剂量和钙的安全性等诸多问题。

综上所述,儿童期补钙应坚持科学的补钙原则,坚持以食补为主,同时注意预防重金属和维生素D中毒,采用适宜、适度、合理的补钙方法,才能保证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钙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元素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需要适当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预防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但对补钙过量的危害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对儿童如何正确补充钙剂有不同观点,如关于钙的吸收、缺钙与补钙过量、2 岁以内婴幼儿是否需补充预防量维生素D 和钙剂以及如何选择钙剂等问题仍存在争议。因此,儿童应如何正确补钙和选择钙剂值得深入探讨。

关于钙的吸收问题是争议之一。传统观点认为:食物中的钙30%~40%可经肠道吸收入血循环,婴儿生长发育快,需要钙量较大,在机体的调节下,婴儿钙吸收率可达50%,儿童和成人分别是40%、20%。有报道不同钙剂吸收率也不同,葡萄糖酸钙吸收率10%,碳酸钙、醋酸钙吸收率31%~39%,纳米钙吸收率60%~90%。近年来有观点认为:钙不是难吸收物质,在同等条件下,各种钙盐吸收率基本相同,实际吸收量与人体需钙量和摄入钙量有关,钙缺乏时,各种钙剂吸收率均可达90%以上,所以只要保证摄入足够的钙量就可以。

由于膳食结构、食品来源、饮食习惯及经济水平等的影响,目前我国儿童的膳食钙摄入量对于其生长发育和获得最佳峰值骨量是不够的。主要原因是与乳类制品摄入过少、人们对钙摄入量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我国儿童膳食钙摄入量不足,加上膳食构成以谷类为主,豆类及豆制品较少,而蔬菜摄入量较大,植酸及植物纤维素摄入量相对较高,使本来钙摄入量就低的我国儿童,钙吸收受到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钙营养,造成我国儿童佝偻病发病率相对较高和骨量相对较低。儿童期补钙对骨矿代谢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建议:儿童青少年补钙需要长期和持续,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近期效应(良好的生长发育和理想的峰值骨量) 和远期效应(降低老年期因骨质疏松引起骨折的危险性) 。

儿童钙缺乏还是补钙过量是争议之二,传统观点认为:儿童钙缺乏常见于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及维生素D 缺乏性手足搐搦。其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最常见的钙缺乏原因,临床以钙、磷代谢失常,骨样组织钙化障碍为特征,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4 种病之一,我国北方由于日照时间短,发病率高于南方。主要病因包括:2 岁以内小儿生长速度快,钙需要多;室外活动少,紫外线又不能透过玻璃;喂养困难,添加辅食不及时,钙剂摄入不足;腹泻等疾病也影响钙磷吸收。另一种观点认为儿童补钙会过量。近年来,儿童补钙过量的危害也受到广泛关注,补钙过量可引起高钙血症,高钙血症还会导致异位钙化,使血管、关节等相应器官受损害;血钙浓度过高时对心肌细胞的传导性具有抑制作用,甚至引起心率失常和心脏骤停。值得注意的是补钙过量与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的早期表现相似,但治疗原则截然不同,所以血钙、X 线的检查对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必不可少。

2 岁以内婴幼儿为预防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除食补和晒太阳外是否还需要额外补充预防量维生素D 和钙剂为争议之三。传统观点认为:为预防佝偻病,早产儿生后2 周,足月儿生后1个月每日还需补充维生素D 400~800 IU、元素钙200 mg。2 岁以后随着小儿的生长速度减慢,户外活动的增多,添加辅食种类不受限制,不再需要添加钙剂和维生素D。近年来,有观点认为母乳中钙磷比例恰当,易于吸收,但母乳中维生素D 含量不足,所以母乳喂养儿生后3 个月内可暂不额外补充钙剂,只补充维生素D。新观点认为:食物中摄取及每天在户外活动半小时以上,可获得足量维生素D,并可长期储存,到医院检测者99%以上不缺乏维生素D,长期服用或大剂量补充维生素D,可能引起维生素D 中毒,所以可只补充钙剂。但笔者实际医疗工作中发现:单一补充维生素D 和单一补充钙剂的婴儿,42 d 体检时可能已有夜惊、多汗、枕秃等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初期表现。因此,认为预防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婴、幼儿需要在补充维生素D 的同时补充钙剂。

儿童如何选择钙剂是争议之四,普遍认为儿童应首选水溶性好、口感好、服用方便、含钙量大、肠吸收率高的钙剂,同时注意钙剂中铅污染问题。药用钙剂有很多种,如葡萄糖酸钙、钙尔奇、盖笛欣、醋酸钙等,无论什么品种,儿童首先推荐使用成分为碳酸钙的制剂。近年来,铅中毒对儿童的危害已引起足够重视,有观点认为:钙与铅代谢有关,膳食中足量的钙可以有效地降低铅在肠道的吸收,从而降低血铅浓度,有报道儿童补充钙剂可以驱铅,但钙制剂因原材料质量问题铅含量超标常有报道,所以含铅量高的钙剂对儿童的危害不可忽视,选择钙制剂时应考虑钙剂来源、添加剂成分、含铅量测定等问题。

由于一次大剂量补钙易使小肠吸收钙趋于饱和,因此分次小剂量服用钙剂比一次大剂量服用吸收率高,并且最好饭后1~1.5 h 服用。若每日只能服用1 次,最好每晚临睡前服用。目前补充维生素D 口服制剂多选伊可欣,根据小儿的年龄不同,11个月以前小儿选用每粒含500IU 的制剂,11个月以后小儿选用每粒含700 IU 的制剂。

总之,儿童补钙要科学,采取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喂养,注意食补,同时也要防止补钙过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儿童保健意识不断增强, 补钙成为贯穿儿童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热门话题。目前市场上钙剂种类繁多, 由于相互竞争, 对药品进行过分宣传, 往往误导消费者。

钙缺乏症是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骼病变。儿童时期长期钙摄入不足,并伴随蛋白质和维生素D的缺乏,可引起生长迟缓、新骨结构异常、骨钙化不良、骨骼变形,发生佝偻病。钙不仅对儿童生长发育极其重要,而且还关系到成年以后的骨量峰值。骨量表示骨骼中矿物质沉积的多少,骨量的大部分累积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临床对照试验发现儿童补钙组骨矿含量、骨密度和骨面积的增加值均高于对照组;补钙组身高增加值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显示补钙可促进儿童身高增长。另有研究表明:基础钙摄入量低的儿童,补钙可显著促进身高增长。而我国儿童钙摄入量偏低,2~5岁平均摄入量为245mg,6~11岁平均为338mg,均未达到我国居民膳食钙的推荐量为800-1000mg/d。

“ 儿童生长痛” 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它不是疾病的表现。在儿童生长发育阶段(尤其是3~12岁间), 大约有4~15%的孩子双下肢会经常出现不规则的短哲性疼痛, 而经过医院各种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所以又称非特异性肢痛, 这种肢痛限于膝关节以下, 实为小腿肌肉痛, 以夜间为甚, 常使儿童从睡梦中痛醒, 尤其是儿童白天活动过多时, 晚间就会痛得更厉害。

引起儿童生长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儿童骨骼迅速生长, 肌肉韧带受到牵扯而产生疼痛;骨骼部位血液循环旺盛, 处于轻度充血状态, 类似于发炎改变;大量的新陈代谢产物没有及时排除, 对局邵肌肉产生利激;孩子的骨骼组织娇嫩, 过度活动会使骨关节承受较大压力。

一般来多数儿童在儿时并没有生长疼痛, 仅有部分孩子会出现这种症状, 这是因为每个孩子对疼痛的承受力不同。疼痛也一般发生在晚上, 这是由于白天孩子在玩耍时, 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抑制了疼痛, 到了晚间才会感到局部疼痛和不适。

生长痛的原因之一是由于骨骼生长迅速,而其周围的神经、肌腱、肌肉生长相对较慢因而产生牵拉痛。二是幼儿开始学步时小腿的胫骨较弯曲,为抵消胫骨内弯造成的下支持力重线不正,人体会代偿地出现一定程度的膝关节外翻,为保持关节稳定, 腿部肌肉须保持紧张状态, 因此出现疼痛。三是白天孩子活动量大,时间一长,必然引起酸性代谢产物乳酸堆积,也会引起肌肉疲劳酸痛。

儿童期的“ 生长痛” , 一般不需要吃任何药物治疗, 孩子如果出现腿痛, 可在局部用手适当按摩 稍徽活动肢体就可使疼痛减轻。极少数疼痛比较厉害的, 可以适当服用一些镇痛药如扶他林、消炎痛, 一旦症状缓解就应及时停药。同时, 对有生长痛的孩子, 平时应限制其运动量, 减少其疲劳和紧张, 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生长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轻, 直至最后完全消失。

引起儿童腿疼的还有不少其它疾病知风湿性关节炎、骨髓炎、过敏性关节炎等早期症状都会使小儿肢体疼痛。所以, 孩子如果腿痛, 还是应及早上医院检查, 以便明确诊断。不可盲目地给补钙。

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金属元素, 在人体内无任何生理功能。少量铅即可对人体产生影响, 而且铅进入体内后难以排出。铅含量过高可造成智商下降、发育迟缓、性格改变, 还可导致反复感染, 神经系统症状、贫血、行为异常以及不明原因的腹痛, 甚至引起铅性脑病。

钙与铅在代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已有研究。以往研究发现铅吸收和钙吸收有相同的途径和过程。一些调节钙代谢的生理机制对铅的吸收和组织分布也有影响。钙通过与铅竞争肠道结合蛋白上的共同结合位点而抑制铅的吸收。降低饮食中的钙含量能增加肠道铅的吸收和骨铅沉积。动物实验与人体研究均表明, 膳食中摄入充足的钙可有效降低铅的肠道吸收。要达到钙对铅吸收和毒性的预防作用, 钙的摄入量需达到甚至超过1500 mg/ d;补钙能安全有效地降低铅中毒患儿的血铅水平。经过3 个月补钙治疗和营养指导的幼儿血铅水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说明补钙有驱铅作用。

铅中毒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危害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常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 II级铅中毒已危害儿童健康,因此及时预防和治疗铅中毒显得尤为必要。当达到或超过III级铅中毒时, 建议予驱铅药物如依地酸二钠钙、D-青霉胺等进行螯合治疗。II级至III级铅中毒则建议采取健康教育和营养指导如少吃含铅食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减少铅暴露。

目前越来越多学者认为合理补钙治疗是预防和治疗铅中毒的有效方法之一。早期的实验研究表明, 钙通过与铅竞争肠道结合蛋白上共同结合位点而抑制铅的吸收。同时降低饮食中的钙能增加肠道铅的吸收和骨铅沉积, 口服补钙将显著地减少铅与肠道蛋白的结合。钙离子是调控细胞功能的第二信使, 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释放与钙离子内流紧密相关。补充钙剂, 可保证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并减少铅在肠道的吸收。多次膳食普查研究均发现血铅高的儿童在膳食中钙摄入量明显低, 证实了血铅与膳食钙摄入量成负相关。有学者在予钙剂治疗中度铅中毒儿童时, 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发现钙剂治疗组的血铅较安慰剂组有显著下降, 并证实钙剂对中度铅中毒的治疗, 是既安全又有效的。

虽然钙剂对轻-中度铅中毒具有肯定疗效, 学者们也注意到钙剂治疗的一些相关问题, 如钙剂的摄入量及其副反应。人体研究提示钙摄入量应远高于现今摄入水平才会降低铅的吸收和毒性。然而增加钙摄入, 可能增加高钙尿症和肾结石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增加钙摄入通过抑制磷酸和草酸在肠道中的吸收, 从而减少形成结石所需的阴离子以致降低含钙肾结石的发生。多数学者认为钙摄入量长期> 2 000m g /d, 可能是有害的。而国外学者对中度铅中毒, 采用每日补钙剂量等于1 800mg或每天钙剂需要量( RDA)减去日均饮食中的钙摄入量。过多钙摄入可降低铁和锌的吸收, 已知铁和锌也能减低肠道的铅吸收。另外, 有人提出乳类制品中的钙可很好减低铅吸收, 但其含有的乳糖能增加包括铅在内的二价金属的吸收。因此推荐用低水平钙强化非乳制品食物, 能使钙更有效降低铅的吸收和毒性。

高钙尿症指尿中有较多钙排出超过正常范围。目前国内诊断儿童高钙尿症, 指尿钙>4mg/kg.d及ca/cr>0.21。儿童高尿钙除原发病的表现外, 还可表现为肉眼血尿, 镜下血尿, 尿痛、尿急、尿频及无菌性脓尿, 遗尿, 蛋白尿等症状。曾有文献报道由于长期服用补钙制剂造成高钙尿症的病例。补钙长达数年之久,每天补钙量折算成元素钙均超过600mg/ d, 停止补钙后症状完全缓解, 考虑为单纯过量补钙所致的高钙尿症, 提示儿童补钙应控制在一定剂量内, 正常儿童生长发育钙需要量在400mg/ d 左右。对于原因不明的血尿、尿痛、尿急等泌尿系症状的患儿应想到高钙尿症,及时检测尿钙/ 肌酐比及24 小时尿钙, 同时应仔细询问患儿的补钙情况, 从而减少误诊。我们呼吁儿童补钙应科学地进行,切勿盲目过度补钙。

现代研究证明结石主要是由钙代谢失衡造成。《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补充钙加VitD 与骨折危险》等文章中,试验组用了加VitD (400~800IU/日) 的钙(1 000mg/日) 剂,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是对预防骨折效果不明显,患肾结石的危险性增加。考虑VitD 增加会引起钙代谢异常,使血钙升高,从而引起肾结石 。这次实验观察的肾结石的增加,无法确定是钙补多了所引发的,还是VitD 多了所引发的。也有学者认为:补钙降低肾结石危险。肾结石与摄钙无关。

由于食物选择、饮食习惯及膳食结构等原因, 我国不同年龄人群膳食钙摄入量普遍低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标准,从而导致中国青少年普遍存在钙摄入不足的现象。在我国北方,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被卫生部列为“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儿童补充钙质对其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儿童补钙与成人略有不同,简介如下。

1.以食补为主

人体日常所需钙营养的全部或大部分可经食物获得,如果儿童不偏食,无任何缺钙症状及体征是不需要药物钙剂的。根据我国推荐的钙摄入量标准,人体每日对钙的需求量为:婴儿360 mg、6个月-1岁儿童540 mg、1-10岁儿童800 mg、青

少年(11-18 岁)1200 mg。日常食谱中有许多食物可用来补钙,富含钙的食品有牛奶、鲤鱼、黄豆、豆腐、豆腐干、虾皮、紫菜、羊肉、猪脑、鸡肉、鸡蛋、芹菜、油菜、芝麻、莲子、蘑菇、苹果、黑枣、杏仁、黑木耳、花生等。在食用这些含钙丰富的食品时,应避免过多食用含磷酸盐、草酸、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免影响钙的吸收。此外,均衡营养、科学烹调以及多进行日光照射、体育运动等因素也很重要。

按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日膳食中钙的供给量应该为:1~6 个月:母乳

喂养者每日需求约300 毫克, 人工喂养者每日需求约400 毫克。7~12个月: 每天需要约500~600 毫克。1~3 岁:每天需要约600~800 毫克。4~12 岁: 每天需要约800~1000 毫克。只要按照每日的需求量选择合适的食物进行补充, 那么儿童一般就不会缺钙了。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需要补钙。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特别是在3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乳中的钙含量虽然不及牛奶(每100 mL含钙34 mg),但母乳中钙与磷的比例恰当(2.3∶1),最适合婴儿肠壁对钙的吸收,钙的利用率最高。如果母亲不缺钙,基本上能保证这一时期内婴儿对钙的需求。只要孕妇或者乳母补充足量的钙,胎儿或者婴儿的钙源就有了充分的保证。当然,

母乳中维生素D 含量不足,出生后1个月的婴儿应口服维生素D,400 u/ d ;早产儿应提早2 周,3个月之前800 u/ d,以后400 u/ d。

2.合理补充钙剂

当食物中钙供给不足或体内钙丢失过多,或发现有钙缺乏症状,或有钙磷代谢障碍表现时,才需补充钙剂。值得注意的是,婴幼儿缺钙早期并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血液中骨碱性磷酸酶活性已有显著变化。骨碱性磷酸酶由骨细胞合成,成骨细胞中含有大量骨碱性磷酸酶,当成骨细胞转化为骨细胞时,骨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下降至消失。当小儿体内缺少维生素D 时,骨钙化不足造成的缺钙使成骨细胞活跃,血中骨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此时应及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钙剂的选择 钙剂种类繁多,选择时应符合下列标准: ①含钙量多; ②溶解度(水溶性) 大; ③肠道吸收率高; ④生物利用度好; ⑤重金属含量低。同时,小儿应选口感好、水溶性好的制剂。另外需要了解的是,活性钙、骨粉等重金属含量高,长期服用易造成体内蓄积。

212 补钙的量 补钙量的原则是:缺多少,补多少。但实际工作中不易确定。下列可为参考值:按元素钙计算:0~3 岁为100~200 mg/ d、3 岁以上为200~300 mg/ d ;按结合钙计算:0~3 岁为1~2 g/ d、3 岁以上为2~3 g/ d。青春期可以加倍。按上述参考量服用2~3 个月为宜。

213 补钙的方式 由于钙在小肠的吸收主要有主动转运和被动吸收两种方式,一次摄入高剂量钙会在小肠管腔产生高浓度钙,使钙吸收趋于饱和。因此分次小剂量服用比1 次大剂量服用的吸收率高。钙剂的服用时间也影响钙的吸收,研究表明,以清晨和临睡前各服1 次为佳。若采用3~4 次/ d 服法,最好在饭后1~1.5 小时服用,以减少食物对钙元素吸收的影响。若选用含钙量高的制剂,采用1 次/ d ,以每晚临睡前服用为好。因为人的血钙水平在后半夜及清晨最低,临睡前服用可以使钙剂得到充分吸收和利用。

214 补钙的注意事项 由于儿童身体娇嫩,肠胃功能较弱,补钙应选纯度高、成分单纯、易吸收的钙剂,不宜补复合钙;而且在服用补钙剂的同时,不应饮用碳酸饮料及泡腾饮料,它们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另外,儿童过量服用钙剂,还会抑制对锌元素的吸收。

215 维生素D 的应用 维生素D 是促进肠道钙吸收的一种必需营养素,无活性的维生素D 进入人体后,经肝、肾羟化变成1,25(OH) 2D3 等活性物质,被称为钙磷调节激素。在其诱导下,肠黏膜细胞可合成一种特异载体-钙结合蛋白,与钙有高度亲和力,可促进肠道钙吸收。维生素D 的获得可通过直接阳光照射或补充维生素D 两种方式达到。日照使人体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 ,维生素D3的量取决于: ①紫外线的强度; ②暴露的时间; ③暴露的皮肤面积。维生素D 的预防量400 u/ d ,可以服到1 岁半;治疗量30 万u ,3 个月1 次,一年不能超过4 次。2 岁以后小儿生长速度减慢,而且户外活动较多、辅食种类不受限制,不须再补充维生素D 来预防佝偻病。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的小儿应补充维生素D 400~800 u/ d。

总之,小儿补钙应坚持科学的补钙原则,采用合理的补钙方法,同时注意预防重金属和维生素D 中毒,这样才能保证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如何选择补钙制剂

1.从经济学角度选择补钙剂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 尤2岁以下小儿需适当补充钙剂, 才能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由于需要长期使用, 所以药物费用不能忽略。多种钙片、葡萄糖酸钙片、乳酸钙片费用最低, 每年需300 元左右, 是最为经济的选择, 但要达到每日需要量, 需每天服用片数太多, 约7~ 22 片, 相对不方便, 一般不被临床首选。纳诺卡(碳酸钙颗粒)、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小儿四维葡钙颗粒、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盖天力口感好, 易于服用, 但每年费用需数千元以上, 需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方可承受。迪巧、钙尔奇D 咀嚼片、凯思立D、碳酸钙片含钙元素量高,每天只需1 片左右, 服用方便, 年费用适中, 在400~ 500 元之间, 是临床应用最广, 相对经济的补钙剂。

2.根据小儿的机体状况选择钙剂品种

凡钙剂来源为碳酸钙者, 因钙的理论含量为40% , 即每克碳酸钙含400 mg 钙, 且水溶性很小的碳酸钙在经胃酸作用后形成钙离子被人体吸收, 具有钙含量高、副作用小的优点, 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吸收过程中需消耗胃酸, 所以消化功能差, 食欲不好的儿童不宜选用。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从纠正缺锌入手, 改善胃肠吸收功能, 以增加钙的吸收率, 从而达到补钙的目的, 是其独到之处, 对于缺钙同时缺锌, 且以缺锌为主, 长期补钙无收效的儿童可考虑使用。氨基酸鳌合钙除含钙量高外, 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对钙在肠道的吸收和利用有协同作用, 在胃肠道内几乎100% 溶解而不产生沉淀, 有良好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 是目前评价较高的钙制剂。

3.口服钙剂应注意的问题

(1) 对维生素D 缺乏而导致的缺钙, 应在补钙的同时, 适当选用维生素D 或选用含有维生素D 的钙剂。

(2) 钙制剂服用时间以饭后1~ 1.5 h 最好, 可减少食物对钙元素吸收的影响, 若是选用含钙最高的制剂, 采用每天一次的用法, 以临睡前服用为最佳,这是因为人体的血钙水平在后半夜和清晨最低, 这时服用可以使钙剂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

(3) 补钙不能同时食用杨桃、葡萄、橘子等水果饮料,因含有较多的碱性磷酸盐、草酸盐, 可与钙结合成为不溶性的化合物, 而妨碍钙的吸收, 所以不能同时服用。

( 4) 目前钙剂有“药准字号”、“ 健字号”、“ 食字号”等不同批文的品种, 使用时应选择符合国家药典标准、成分明确、剂量准确、生产厂家和生产日期清楚的品种。

目前使用的都是钙盐制成的钙剂,安全性评价需要具体分析。钙盐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是阴离子根的转换条件和生成物,因此不同的钙盐所表现的不良反应也应是有很大区别的。现在许多钙剂中的辅料添加物的量远远多于钙盐的量,也会对钙剂使用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用钙剂量大的时候,表现更突出。在钙剂混合制剂中的添加物中不必添加VitD 来增加吸收,以防不安全因素增多。

因此,对目前如何使用钙剂需要有新的思路,要重新认真的研究和评价钙剂、钙的使用剂量和钙的安全性等诸多问题,以达到真正保证人民健康的目的。

中国居民膳食钙推荐摄取量

年龄

推荐摄取量(毫克/天)

0-6个月

300

6个月-1岁

400

1岁-3岁

600

4岁-6岁

800

7岁-10岁

800

11岁-13岁

1000

14岁-17岁

1000

18岁-50岁

800

50岁以上

1000

孕妇

中期

晚期

乳母

1000

1200

1000

(摘自《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摄入量》)

分享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100191
联系电话:010-82266699  E-mail:bysy@bjmu.edu.cn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