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宝宝为什么爱流“口水”?
宝宝流“口水”是令父母们焦虑的问题,为此,常常一天要用掉好几条手帕,换好几次衣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宝宝爱流“口水”呢?这与宝宝的消化系统生理特点有关。
“口水”,医学上称为“唾液”,由唾液腺产生,人体口腔内有3对大唾液涎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无数个分布在唇、颊、腭粘膜的小唾液腺。唾液中大部分是水分,还含有一些淀粉酶和粘蛋白,唾液的主要作用是湿润口腔,帮助吞咽和消化。正常成人一昼夜可分泌唾液1000-1500毫升,正常情况下,人们可以自主或不自主地把“口水”吞咽了。
4个月之前的婴儿由于唾液腺功能不完善,唾液分泌量少,所以一般不会流“口水”。4个月后,由于开始添加辅食,唾液分泌增加,6个月后乳牙开始逐渐萌出,唾液腺分泌反射性地增加,而此时小儿吞咽口水的能力较差,加上口腔容积较小,过多的唾液就会不自主地从口角边流出,即人们所说的“流口水”,6月-2岁的婴幼儿最多见,这个时期的“流口水”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父母不必为此过于担心,2岁以后的幼儿,吞咽口水的功能逐渐健全起来,这种现象就会自然消失。
2.宝宝为什么容易呕吐?
婴幼儿由于自身胃肠道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容易出现呕吐。婴幼儿的胃呈水平位,不能容纳过多的食物;食管下段括约肌解剖结构和功能不完善,使胃内容物容易反流至食道;幽门肌肉发达,受到胃内容物刺激时易发生收缩,痉挛,使食物反流到食道。另外婴儿容易呕吐与喂养方式也有一定关系。当婴儿吮吸奶头太急,吞咽了较多空气时,使得胃部扩张,食物向食道反流也会发生呕吐。若在喂奶后将孩子轻轻竖起,使其趴在大人的肩头,轻拍其背部使其打嗝,就会减少呕吐发生。宝宝呕吐的另一个原因是喂养不当。如:喂得太多,超过了胃容量;乳汁温度不适(太凉或太热),使胃蠕动增加,导致发生呕吐。这种呕吐往往偶然发生,且呕吐量较多。纠正喂养方法后可改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消化道外科疾病也可导致呕吐,如: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食道闭锁,胃扭转、胃肠重复畸形、肠旋转不良、肠狭窄或闭锁等,往往同时伴有生长发育障碍,营养不良等情况。但这类疾病并不常见。
3.宝宝什么样的大便是正常的?
宝宝的大便与年龄和喂养方式有关。通常宝宝出生头几天的大便呈均匀糊状、墨绿色且带黏性,无臭味,称为“胎便”。胎便是胆汁与胃肠道脱落细胞和分泌物的混合物。这种大便是正常。随着宝宝摄入奶汁,大便逐渐转变为黄色糊状便。母乳喂养的健康宝宝的大便是糊状或凝乳状,颜色呈金黄色或者黄色,略有酸味,无泡沫,带有一些颗粒状物质。每天大便小于5-6次。偶尔宝宝的大便颜色会变绿,这可能与妈妈摄入的饮食有关。如果宝宝没有其他症状,则无须担心。配方奶粉喂养的健康宝宝的大便也成糊状,但比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略干些,每天大便次数在3次以下,大便呈黄棕色或者黄褐色。如果配方奶粉是乳清蛋白且加强铁质的配方,其粪便多为绿色。配方奶粉喂养宝宝的大便比母乳喂养宝宝的大便味道臭。
4.宝宝大便的颜色为什么是绿色?大便中为什么会有奶瓣?
爸爸、奶奶常常有疑问,宝宝的大便应该是金黄色的,但实际上却常是茶褐色、黄绿的混合色,这是为什么呢?宝宝出现大便颜色的改变与个人体质、年龄、肠内酸碱度、肠内细菌生长状态、奶制品成分(如含有铁质)等有关。只要宝宝精神好,玩耍正常,则无需担心。大便呈绿色,是因为大便内含胆汁,胆汁中的胆红素是一种黄色素,被它染色后粪便即呈黄色,排出的粪便在尿布中遇到空气中的氧,胆红素便被氧化成胆绿素,使粪便的表面呈绿色。另外,由于一些肠道菌群的作用,粪便在肠内已被氧化,变成绿色排出体外。所以绿色便不是异常便,是正常现象。吃配方奶粉的孩子,排出的粪便呈暗绿色,其原因是一般配方奶中都加入了一定量的铁质,这些铁质经过消化道,并与空气接触之后,就呈现为暗绿色。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大便成绿色,粪便量少,黏液多,则属饥饿性大便,这时需要给宝宝适当增加食物量。
在乳汁消化过程中,乳汁中的脂肪酸与矿物质钙结合,形成皂钙,粪便中可呈现灰白色,质硬的颗粒状物,称为“奶瓣”。含有奶瓣的粪便常常带有臭味。如果粪便中奶瓣的量过多,妈妈可适当减少宝宝乳汁的摄入量。
1岁以前的宝宝,消化粗硬食物纤维的能力差,如果吃了添加有切碎的胡萝卜、玉米、西红柿的稀饭,就可能在大便里看见这些食物纤维。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
5.有的妈妈说“便便颜色不同,宝宝健康亦不同”,这种说法正确吗?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我们通过对宝宝大便的颜色甚至气味和性状的仔细观察,可以初步了解宝宝的健康状况。
从颜色来看:正常的大便因含有胆汁,所以会呈现黄色或绿色。如果宝宝的便便颜色非常浅、偏白,像陶土样,就表示胆汁没有排泄出来,也就是胆道或胆管方面出现了问题。可能有胆汁淤积或胆道闭锁。血便根据大便出血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程度的颜色变化。正常宝宝进食动物血、猪肝等含铁多的食物、服用铋剂、炭粉以及某些中药可使粪便呈黑色,一般为灰黑色无光泽,做便潜血试验呈阴性结果,以此可与真正的血便鉴别。柏油样大便是往往是由于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所致,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等。鲜红色血便,血不与粪便混合,仅黏附于粪便表面或于排便后有鲜血滴出,提示为肛门或肠道疾病,如肛裂、肠息肉等引起的出血。暗红色果酱样大便见于肠套叠;黏液脓血便常见于细菌性痢疾、空肠弯曲菌肠炎、阿米巴痢疾等,洗肉水样血便并有特殊的腥臭味见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大便有黏液带血丝可见于食物过敏所致的结肠直肠炎。
从性状看:泡沫样大便:食淀粉或糖类食物过多时,可使肠腔中食物发酵增加,气体产生过多,大便带有泡沫。发亮的大便:是进食脂肪过多的缘故。蛋花汤样大便:病毒性肠炎和致病性大肠杆菌性肠炎的患儿会出现蛋花汤样大便。豆腐渣样大便则见于霉菌性肠炎。
从味道看:奇臭难闻大便:偏食含蛋白质的食物过多时,这些蛋白质可中和胃里的胃酸,这样就降低了胃液的酸度,使蛋白质不能充分地消化吸收,再加上肠腔内细菌的分解代谢,这些宝宝的大便往往很臭。当然,肠道感染时,大便也会有异味。
6.婴幼儿为什么易患腹泻?
婴幼儿容易患腹泻是与其消化道生理特点密切相关,主要有以下原因:
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及消化酶分泌少,酶活性较低,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婴幼儿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胃肠道负担重,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
机体防御功能差①婴幼儿胃酸偏低,胃排空较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弱;②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差: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③正常肠道菌群建立不完善(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的拮抗作用弱,或由于使用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均易引起腹泻。
人工喂养:家畜乳中缺乏母乳中含有的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的体液因子(SIgA、乳清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或虽有某些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极易受污染,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
肠道屏障的通透性高还有消化酶的不完善,容易引起过敏性腹泻和乳糖不耐受等非感染性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