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宝宝在生后2到3周会变得容易满的,只要喂饱了,换上干净的尿布,他们都能甜甜的睡上几个小时。但有些宝宝不到喂奶时间就醒来哭闹,再喂好像又不怎么爱吃,又不是太冷、太热、尿湿、大便、疼痛、害怕等找得到的原因,有时甚至被带到医院,做了各种检查也没有找到任何疾病。 养育这种爱哭闹的宝宝让年轻的父母很伤脑筋,传统的观点是不能养成一哭就抱的习惯,让宝宝多哭几次,大人不理他,就把“坏毛病”扳过来了,以后就会是一个不爱哭闹的“乖宝宝”。
现代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研究对这种传统观点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婴儿如果不是因为疾病原因哭闹,常常反映的是他的一种心理需求,应该尊重和满足、而不是漠视这种需求。
让婴儿整天采用同一姿势,躺在小床上看天花板是很没意思的,经常抱抱他,是他渴望得到的一种安慰和乐趣,会让他心情舒畅。有的时候,也许不必马上把他抱起来,只要到他的床边,帮他翻翻身、轻轻拍一拍、和他温柔地说说话,问题就能得到解决。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婴儿的颈部很软,没有支撑头部的力量,如果要抱起的时候,一定用手或肘部支撑一下宝宝的小脑袋。
一般说来,时间短、声音响亮、精神好、脸色正常的啼哭是一种本能的哭,对宝宝的发音器官、肺部都是一种良好的锻炼。这种哭没什么害处,在除去原因(比如喂奶、换尿布或分散注意力)后,哭闹会停止。但是,如果哭吵时间较长,反复啼哭,声音尖锐嘶哑,精神差,脸色苍白,脉搏加快,吃奶差等,就应考虑是否有疾病不适,要及时就医。比如,如果突然剧烈啼哭且挣扎不安者,应特别注意肠套叠、肠痉挛等;宝宝出现高调尖声哭闹,应特别注意是否患有严重的黄疸、脑膜炎、脑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