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喂养常见误区
1.饮食过于单调:
喜欢用猪肉做菜。有不少家庭食谱较为单调,喜欢用猪肉做菜。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要求做到平衡膳食。食谱的安排应该是多样化的,不重复、不单调、荤蔬搭配、营养合理。一般认为每周安排3—4次猪肉就可以了,其它时间可安排鸡、鸭、鱼、蛋、牛羊肉、豆制品等。尤其是孩子不宜多食猪肉,因为猪肉中含有动物脂肪,这些脂肪大多是饱和脂肪酸,这种饱和脂肪酸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造成成年以后血液中血脂和胆固醇的不正常,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同时,脂肪中过多的热卡会沉积在体内,变成脂肪积蓄起来,容易造成肥胖。而肥胖的隐患更多,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即使是瘦猪肉,脂肪的含量仍高于牛肉及其它动物食品,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蛋白质又低于牛羊肉。
忽略豆制品的营养价值。在食谱安排上,不重视豆制品的营养价值,是很多家庭存在的一种观念。认为只有吃了鸡、鸭、鱼、肉才算是荤菜,而恰恰相反,大豆制品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可以与肉类相比,有的甚至超过动物类食品,如100g瘦猪肉含蛋白质20.3g,100g香豆腐干的蛋白质含量也可达16.8g,而豆腐皮和腐竹则达42-44g,千张达25.8g。因此,当孩子在膳食中缺少动物食品时,豆制品可以代替荤菜。尤其是不爱吃肉的孩子,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豆制品零食,如茶干、卤干、素鸡等。而且经过加工的豆制品消化吸收程度可达92-96%。
2.粮食过于精细: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在饮食方面也开始讲究起来。许多父母在给孩子选择食物时是米越精越好,面越白越棒,怕孩子吃粗粮、杂粮不消化,一律拒之门外,故使不少孩子面色苍白、四肢无力,其主要原因是膳食调配不合理。
我们作为主食的大米和白面,是供给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人的生命活动需要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精白米面在加工过程中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损失较大,长期以此为主食,很容易导致营养素缺乏症,如维生素B;缺乏可引起脚气病,出现头痛、失眠,严重时出现多发性神经炎,全身浮肿,表情淡漠等等。因此,食物的选择必须是多样化的,主食越杂越好,食谱越广越好。提倡吃粮食时粗细搭配,因为二者营养素不同,这样可使各种营养素相互补充,特别是氨基酸补充后,可以提高蛋白质的利用价值。粗粮杂粮含丰富膳食纤维,对儿童健康有益。粗粮感觉上不如细粮好,但如果粗粮细做,巧变花样,不但好吃好看,而且营养会更全面。
米面在加工过程中,表皮除去40%左右,其消化吸收率就降低15%。尤其是植物性蛋白,需要调配食用,因为它质量较差,被人体吸收利用不多,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不全面。为了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食物之间要互补。
3.忽视微量元素的补充:
随着饮食模式的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好转,膳食中补充了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一些营养不良性贫血患儿正逐年减少,随之出现的营养方面的缺陷是膳食当中矿物质、微量元素的不足。可是大多数父母只注意蛋白质、维生素等,对一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不足却不以为然。因此近几年来,由于膳食当中微量元素的不足而造成一些疾病。
膳食中微量元素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锌含量不足,目前由于动物食品摄入较多,故不太缺乏铁。在2年前的一次调查中发现我市(南京市)儿童严重缺锌在17%左右,轻度缺锌在50%左右。中国营养学会要求在儿童每日膳食当中,锌要达到10mg,可是不论膳食怎样安排,锌只能达到4-6mg,远远不足,而锌与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关系,如免疫功能、细胞分裂等。
长期饮食中的锌不足,可引起小儿食欲不振、味觉异常、生长缓慢、身材矮小、口腔溃疡,容易感染疾病。钙摄入不足,造成小儿毛发稀少发黄、烦躁好动、多汗、骨骼改变呈X型腿、O型腿等。
因此在儿童每日的膳食中,要选择一些含锌含钙丰富的食品。
4.营养在汤里。把整只鸡、甲鱼炖或烧之后只给孩子吃汤,而“肉”自己吃。按一般的炖烧烹调,汤中的营养只有5%—10%,绝大部分的营养都在肉中。除非把鸡、甲鱼烧得像糊状,吃“糊”样的汤那么还有相当多的营养成分,但一般家庭中都做不到。
5.水果代替蔬菜。小儿常有便秘现象,家长知道多吃些蔬菜可以通便,但蔬菜口味略涩、纤维长,孩子不容易接受,就用水果代替。客观上来说,水果与蔬菜不能互相替代。水果中的纤维素很少,维生素C的含量也少,糖分较多;而蔬菜中矿物质、纤维素及维生素C的成分都比水果多;蔬菜中的糖分含量少。
6.不吃动物血、动物肝补充铁,而用红枣、赤豆来替代。缺铁性贫血是小儿的常见病之一,动物血及动物肝中含有的铁剂不仅量多而且吸收率及利用率也高,但有的家长误认为“血及肝不干净”,所以不吃,而以外观为“红色”的赤豆、红枣代替,误认为(红色的食物可以补血),其实红枣、赤豆中含铁量极低,即使每天吃红枣、赤豆也纠正不了小儿的贫血,预防贫血的效果更不用说了。
7.吃蛋黄补血。蛋黄中的含铁量虽不低,但由于蛋黄中的铁与磷酸盐结合后,使吸收率大大降低,所以吃蛋黄既不能预防,又不能治疗缺铁性贫血。
8.胃口是恒定的,每天进入量有一定的指标、完不成硬塞。小儿的食欲可以出现一些改变。接受食物的品种及量应考虑孩子的胃口,绝对不能强迫。食欲差的时候少吃些;食欲好的时候多吃些。
9.以奶代替其他食物。婴儿5个月还不及时添加辅食,而且在以后的几个月内仍旧以奶类为主,到1—2岁时也不吃其它食物。其实,孩子1—2岁后奶中的营养已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需要靠其他食品提供各种营养,使小儿健康成长。
10.小儿自己吃饭既费时又狼籍,不如喂他吃。家长没有理解到培养自己吃饭的目的及意义,这好比上学要付“学费”一样。付了学费,学到了知识,孩子自己吃,起初可能有点浪费时间及饭菜,但经过一阶段后会逐渐好转的。
走出儿童喂养误区
误区1:大人怎么方便怎么喂
这是一种以成人作为主导地位的儿童喂养方式。
选择合理的喂养位置是建立喂养关系的首要基础,关系到喂养能否成功。面对面的喂养位置是以婴儿为本的喂养方式,已经得到国外学者的推荐:给孩子一个固定的位置,让孩子坐在儿童车或者儿童专用小餐桌里进行喂养。这样做的好处如下:
①儿童坐在车里比较安全,不易跌落摔伤。
②儿童手脚可以自由活动,不受束缚。
③便于喂养。
④儿童能随时看到喂养者的眼睛,便于喂养者与之交流。
⑤有利于孩子观察食物和自己取食,培养孩子对食物的兴趣和良好的进食习惯。
⑥有益于集中小儿注意力。
误区2:喂养环境无关紧要
有的婴儿是处在一个大家庭中,周围的人七嘴八舌地聊天,使喂养人不能集中注意力喂孩子,也不能与孩子进行交流,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国外专家认为,儿童喂养环境应该是中性的。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凡是喂养环境比较安静的,婴儿一般能将注意力集中在进食和与喂养人的交流上。
有的家庭在给儿童喂饭时开着电视,喂养人在孩子集中精力看节目的时候把饭喂到孩子嘴里。其实,这既不利于儿童与喂养人间的交流,长此以往,还可能降低儿童对食物的味觉敏感性和对饥饱的感知力。
误区3:喂得快孩子长得壮
研究显示,如果喂养人保持快频率的喂养,则有可能养成儿童吃饭快的习惯,而养成这种习惯可增加超重和肥胖的危险。
误区4:孩子不用学吃饭
在24个10个月以上的小儿中,我们只看到4个孩子得到了学吃的机会,其他都是喂养人在孩子抓碗或勺的时候把孩子的手挡住。多数家长说:“要是让孩子自己吃,弄得哪儿都是饭,太脏了,还是大人喂干净点儿。”
事实上,10个月以上的小儿手指活动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逐渐增强,孩子也有了自己进餐的强烈愿望,因此是儿童开始学习自己吃饭的适宜阶段。让儿童学吃有很多好处:第一,可以增强孩子对进食的兴趣。第二,锻炼孩子手指小肌肉的发育和手眼协调能力。第三,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等。
误区5:给孩子喂饭不用学
很多喂养人认为给孩子喂饭不用学。他们在给孩子喂饭时,没有为小儿描述食物的特点和进食的情景,不懂得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事物和学习语言,而且很容易做到。人们普遍缺乏喂养知识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获得相关信息的途径,因此社区卫生机构应当拓宽宣教途径和增大宣教力度。(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王晓莉教授王燕 )
学龄前期儿童喂养
不多花钱,孩子照样可以得到他们需要的营养。如果营养知识不太熟悉,就遵循孩子吃的饱、吃得多样化的原则也可以。
3—6岁小儿的饭量与孩子的年龄、性别、季节、体格的大小、每日活动量的情况、从小吃饭的习惯等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仅就大多数小儿的平均饭量而言,家长根据自己家孩子情况可略有出入。
幼儿一天膳食组成举例(以生食计算):主食:(包括大米、面粉、小米、玉米面等)约150—200克。牛奶:250克(也可用豆浆250克与鸡蛋半个代替)。鸡蛋:1个。瘦肉类:包括禽类、鱼、肉、肝、动物血、约60—75克。豆类及其制品:25克。蔬菜:150—200克,其中有1/2应是绿叶菜或橙黄色蔬菜。水果:1个。糖:10—15克。油:10—15克。
儿童营养的核心是维特身体的生理活动正常进行,并且提供身体迅速生长发育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花钱可以是不一样的。在了解各种食物所能提供给人体哪些营养素的情况下,可以参考一下价钱,尤其在生活不是十分富裕的情况下,不多花钱,孩子照样可以得到他们需要的营养。考虑这个问题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则。
(1)粮食类主要是提供热能。可以根据当地最丰富的物产是什么来选择。如南方产稻米,北方产面粉,主要当地最多的,适当配合其它一些两,如玉米、小米、高粱米等。
(2)要吃季节性蔬菜和水果。尤其北方,气侯寒冷,冬天可多吃些大白菜、胡萝卜、土豆等;夏季多吃黄瓜、西红柿、扁豆等,尽量冬季不去买室温蔬菜。水果也一样,冬天吃可贮存的苹果、梨;夏季再去吃西瓜、葡萄。(3)提供优质蛋白质。如动物性食物如禽类、鱼、瘦肉、肝等,但价格较贵,可适当少吃点;多吃些大豆及其制品,如五香黄豆、豆腐、腐竹等。山区可以吃杏仁、核桃、花生、芝麻、榛子,这些也能提供优质蛋白质。
(4)要发展庭院经济。如农村多养鸡,甚至喂一两只羊,房前屋后种些须绿叶蔬菜和胡萝卜等。鸡蛋和羊奶营养丰富,绿叶菜和胡萝卜能提供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尤其是胡萝卜素在身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弥补了因动物性食物少,易缺乏维生素A的不足。总之,掌握营养知识,灵活运用是最重要的。如果营养知识不太熟悉,就遵循孩子吃的饱、吃得多样化的原则也可以。
儿童喂养的八大糊涂之举(转载)
妈咪都想把宝贝喂得聪明又结实,但有时却不一定知道自己做得不恰当,结果是事与愿违。以下8种做法,就是妈咪经常发生的糊涂之举。
糊涂之举1:鸡蛋富有宝贝生长发育最需要的高蛋白,给宝贝吃得越多越好。
理由陈述:鸡蛋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以6个月前的宝贝为例,此时吃太多鸡蛋容易引发湿疹、过敏性肠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等不良反应,而一个周岁左右的宝贝每天吃3颗鸡蛋就不易消化了。过多吃鸡蛋还会增加消化道负担,引起蛋白质中毒综合征。
明智之举:1岁至1岁半的宝贝最好只吃蛋黄,每天不能超过1个;1岁半至2岁的宝贝隔日吃1个整鸡蛋,待2岁以后才可每天吃1个整鸡蛋。
糊涂之举2:鱼松营养丰富,口味又很适合宝贝,应该多多给宝贝吃。
理由陈述:鱼松确实是很多宝贝都非常喜欢的食物,但其中的氟化物含量非常高。宝贝如果每天吃10-20克,就会从中吸收氟化物8-16毫克。再加之从饮水和其他食物中摄入的氟化物,很容易超过人体每天摄入氟的安全值。时间一久可能会导致氟中毒,严重影响牙齿和骨骼的生长发育。
明智之举:平时可把鱼松作为一种调味品给宝贝吃一些,但不要作为一种营养品长期大量给宝贝食用。
糊涂之举3:宝贝断奶后最好喝鲜奶,因为鲜奶最新鲜、最有营养。
理由陈述:给3岁以前的宝贝喝鲜奶并不是一个恰当之举,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分子很大,不易在肠道吸收,还会加重肾脏的负担。而且,牛奶中的磷含量太高,会直接影响钙的吸收。还有些宝贝喝了鲜奶后,会发生肠道过敏反应或腹泻。
明智之举:宝贝断奶后在3岁前,应该按照年龄段选择营养全面均衡、容易被吸收利用的配方奶,最好不要喝鲜奶。
糊涂之举4:在饭前、饭后或吃饭时给宝贝喝点水好,这样有助于消化食物。
理由陈述:无论是饭前、饭后,喝水都是不符合饮食健康原则的。因为如果在这些时候喝了水,就会稀释消化液,减弱消化液的活力,特别是消化功能还未发育完善的宝贝,结果会导致胃肠器官消化食物的能力下降。
明智之举:最好不要在饭前、饭后或吃饭时给宝贝喝水。如果宝贝确实口渴,可先少喝一点白开水或热汤,但要休息片刻后再让宝贝吃饭,以免影响胃的消化能力。
糊涂之举5:宝贝边吃边玩没关系,不是个坏习惯,只要吃进去就行了。
理由陈述:宝贝吃饭时边吃边玩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既不卫生又不科学,十分有害于宝贝的生长发育。边吃边玩易使饭菜变凉,这样也会影响宝贝的消化功能,久而久之生长发育速度就会受到影响。
明智之举:对于边吃边玩的宝贝,妈咪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予以纠正。比如,妈咪在给宝贝喂饭时,同时让爸爸在一旁进餐,并且爸爸吃一口,就让宝贝吃一口,如果宝贝听话妈咪赶紧表扬。值得注意的是,不要为了让宝贝吃饭就急着赶着喂,也不管宝贝嘴里的饭是否已咽到肚里。一定要等宝贝把嘴里的饭咽下去后再接着喂下一口,以免影响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糊涂之举6:动物肝很有营养,又含有很多维生素A,给宝贝吃得越多越好。
理由陈述:动物肝确实富含维生素A,但作为排毒器官,肝脏中的有毒物质含量比肌肉中多出好几倍。
明智之举:动物肝只吃上很少的量,就可获得大量的维生素A并储存于肝脏。一般来讲,未满1岁的宝贝每天需要13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A,1-5岁每天需要1500国际单位,相当于每天只吃动物肝时需要吃12至15克左右。
糊涂之举7:别让宝贝自己吃饭,不然会保证不了营养摄取。
理由陈述:宝贝长到快1岁时,经常张着小手要自己吃东西。这正是指导宝贝学会正确使用餐具和独立吃饭的好时机,也是促进手眼协调能力发展的一个机会。
明智之举:应该给予宝贝积极的支持,并为宝贝提供锻炼机会。当然,为了保证宝贝对营养的摄取,在让宝贝学习自己吃饭时辅以喂食还是必要的,不过一顿饭也不要花得时间太长,以免错过宝贝饥饿时的好胃口。
糊涂之举8:给宝贝吃鸡时,要多喝汤少吃肉,鸡汤的营养比鸡肉好。
理由陈述:鸡汤虽然味道十分鲜美,但蛋白质含量仅是鸡肉的10%,脂肪和矿物质的含量也不多。
明智之举:鸡汤中的营养虽然比不上鸡肉,但可刺激胃液分泌,增加食欲,帮助消化。最适宜的做法是汤和鸡肉一起吃。
配方奶喂养的八个细节
人工喂养的宝宝如果细节处理不当,会给爸爸妈妈带来不少烦恼。不是觉得营养不良就是喂出个大胖子。不是拉稀就是便秘,不是消化不好就是细菌感染……
所谓人工喂养是指妈妈因各种原因不能用母乳哺喂婴儿,就用牛奶、羊奶或其他兽奶或者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人工喂养不如母乳,容易引起宝宝营养不良和消化紊乱,但是用优质的乳品或代乳品,调配恰当,供量充足,也能满足宝宝营养需要。
在人工喂养中,牛奶是最常用的。牛奶蛋白质含量比人乳高,但以酪蛋白为主,在胃内形成凝块较大,不易消化,含脂肪以饱和脂肪酸为多,消化吸收也较难。牛奶所含乳糖比人乳少,矿物质成分较高,矿物质过高容易使胃酸下降,加重肾溶质负荷。牛奶含锌、铜较少,含铁量虽与人乳相仿,但吸收率仅为人乳的五分之一。所以,新生儿不宜用鲜牛奶来喂养,而应该用接近人乳的配方奶。
牛奶制成的婴儿配方奶粉参照人乳成分组成,使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含量及比例接近母乳,采用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高的优质植物油替代牛乳中的奶油,添加乳糖,同时脱去了牛乳中过高的钙、磷和钠盐,降低了牛乳中的矿物质含量,还增加了母乳和牛乳中含量均不足的一些营养成分,是比较理想的代乳品。
虽然,好的配方奶粉越来越接近母乳品质,但是人工喂养宝宝还要注意一下细节:
1、不同的宝宝每天需要牛奶的牛奶量是不同的,这因人而异。一般按宝宝体重算,每天需要加糖牛奶100-120ml/kg。妈妈们买了优质的奶粉后,一定要按照说明书的浓度来冲调,过浓或过淡都会影响宝宝健康。
2、冲完一次奶粉后,请检查一下是否将小匙正确放置并每次用前都消毒,因为手的细菌可能可能粘在小匙上,蒙在奶粉罐里,污染奶粉,使宝宝不明不白闹肚子。
3、控制好奶的温度,宝宝的奶粉适宜用50-60度的温开水冲泡,太热会破坏奶粉的营养成分。或者是所买奶粉表明的温度。
4、每次吃剩下的奶一定要倒掉,不能留到下一餐再吃。因为,牛奶是很好的细菌培养基,可能导致宝宝腹泻、食物中毒。
5、奶瓶应洗净、煮沸、消毒15分钟,奶嘴煮沸5分钟即可。
6、喂奶时将奶瓶后部始终略高于前部,使奶水能一直充满奶嘴,以免吸入空气。人工喂养的宝宝要在两餐之间适量补充水分。
7、为了保护宝宝牙齿,睡前用奶瓶喝奶的宝宝,喝完奶后,再换上一瓶白开水喝,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平时喂奶后,可用消过毒的纱布蘸清水为宝宝擦洗牙面。每次喂奶,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减少奶液浸泡牙齿的时间。
8、有些宝宝是从母乳改喂配方奶的,由于配方奶大多味道比母乳重些,孩子很容易出现拒奶现象,妈妈要循序渐进地让宝宝改变,一点点减少母乳,增加配方奶,或者将母乳和配方奶调在一起喂宝宝,便于宝宝逐渐习惯接受。如果宝宝不爱喝,可尝试更换一种来喂。
其实,人工喂养的宝宝不一定比母乳喂养的宝宝身体差。虽然,我提倡母乳喂养,但是如果实在没有母乳,或者各种原因导致不能成功母乳喂养,妈妈们不要遗憾,注意细节也会让宝宝很健康。
饮食好习惯影响孩子未来
宝宝的吃饭问题是让每个妈妈揪心的事,毕竟“吃”是宝宝的营养来源,只有吃好了,宝宝才能更健康的成长。但是,宝宝可不理会这一点,宝宝也有自己的饮食偏好,妈妈们该如何对待宝宝在饮食上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呢?
帮助宝宝建立对食物建立好感
妈妈应当积极地正面地看待宝宝的食欲,多说正面的“好话”,例如:“宝宝多么能吃啊”、“这个真好吃呀”。 而不是用疑惑和责备的口气说,“宝宝好像胃口不大”和“为什么宝宝什么都不爱吃?”等等。
尊重宝宝对食物的偏好
在宝宝开始接触固体食物时(通常是5~6个月以后),注意观察宝宝喜欢什么样的食物。因为小婴儿也有偏好!宝宝第一次品尝某种食品的时候,不要将其与别的食物混在一起,这样能方便您了解宝宝的饮食偏好,同时知道宝宝对哪些食物过敏。
宝宝在第一次尝试食物时,可以先给她一小口,让她有时间回味,妈妈也可观察宝宝对食物的反应。不要过急地塞给她第二口。如果宝宝很快又“急猴”地开小嘴,说明这种食物她很感兴趣;如果她出现迷惑的表情,皱眉,或将食物吐掉则表明她对这种食物并不感兴趣——可以过3~4周再尝试。
研究显示,这个年龄阶段的婴儿在接触新食物时往往喜欢自己研究一番,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尊重在餐桌边表现出来的独立性
宝宝满周岁时,变得更加独立,这会通过在餐桌边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在这个年龄,千万不要强迫孩子进食,它往往是双方头疼的开始!当孩子的食欲被外界的力量所压倒和制服时,她会本能地将身体方面的信号与进食压力联系在一起。同时,她也会认为大人完全不在意她的感受。
妈妈必须尊敬宝宝的选择和独立性,即使是在食物方面!
接纳一个挑剔的进食者
开始学步的宝宝,生长速度比较小婴儿变得缓慢了,到了2~3周岁胃口降低也是很正常的。具体的表现是这个时候的宝宝开始变得“挑剔”起来。这样的宝宝很多见。当宝宝对面前的食物不感兴趣时,妈妈千万不要强迫她进食,可适当变换一下食物。如:用酸奶来替代她经常喝的牛奶;或者用一小块苹果代替她天天喝的果汁。
最重要的是记住——宝宝饿一顿并无大碍
如果这顿宝宝不太想吃,就饿一顿,如果妈妈不大惊小怪,下一餐时宝宝反而会显得相当有胃口。令人吃惊的是,年幼的宝宝自己会对营养摄入做出适当的选择!有研究显示,婴幼儿会在一段时间内自行调节营养摄取。所以,妈妈不要简单抱怨孩子没有吃完晚餐上的鸡腿,回想一下她一天或者一周的整体表现,你多半会惊奇地发现,孩子并没有饿着或者缺少营养。
让宝宝自己进食,能帮助提高孩子的兴致与胃口。妈妈应准备一些宝宝可以用手进食的食物,如:水果、蔬菜、面包馒头等。
不能用食物来分散宝宝的注意力
切忌将食物作为一种奖励,“如果你把玩具收好,妈妈就带你去吃肯德鸡”;或是一种惩罚,“不把玩具收好,以后就不去吃肯德鸡了”。久而久之,孩子会把食物当作一种依赖。
不能用食物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妈妈有事,这里有包小饼干,你坐在沙发上慢慢吃,不要吵闹”。这样很可能会使孩子养成在情绪紧张或厌倦时就想吃东西的习惯。
不要将食物用作一种慰藉,如,用饼干安慰跌跤的孩子。这可能造成孩子将食物当成安慰物,万一遭遇不顺心的事情就用吃东西来安慰自己。
当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难免会使用以上方法,这并不说一定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但父母一定要注意避免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
提供好的模仿行为
要记住,孩子往往不会照我们的要求去做,却乐意仿效我们的行为。他们对父母的饮食行为和习惯耳濡目染。所以,家长们应首先端正自己的饮食行为,不要总是在饭前或饭后从冰箱中取饮料点心,也不要总是因为体重问题而过于焦虑,老是嚷嚷要减肥。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父母会渐渐发现与孩子一同进食的乐趣。尽管如此,也勿让进餐或煮饭成为家庭生活的唯一中心,外出散步、游泳、郊游远比餐桌上的教育重要得多。
让你的孩子懂得吃饭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