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矫正术(简称PRK)是一种由电脑控制、勿需开刀的眼屈光矫正术。通过激光束精确切削眼角膜一定厚度,从而改变角膜表面的屈光力,达到矫正近视、远视及散光的目的。经过这几年的临床治疗观察,发现PRK对于中、低度近视(600度以下)治疗效果良好且较稳定,但是对于高度近视,效果较差。其原因主要是由于PRK手术要去除角膜上皮及前弹力层,高度近视切削深度较深,在角膜上皮修复过程中,会形成角膜雾状混浊,造成角膜透明度下降及近视矫正结果回退。
而LASIK手术(全名为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正是在PRK的基础上开展的,其主要过程是先用手动或自动角膜板层切削刀在角膜浅表作一个瓣,掀开瓣之后再打激光,然后将瓣复位(无需缝合)。这样,就能保存角膜上皮及前弹力层的完整性,消除了术后产生角膜雾状混浊的根源。因此,与PRK手术相比,LASIK手术的主要优点在于治疗适应范围更广(近视可高达1400度)、治疗结果更稳定,术后感染机会更少,而且术后无疼痛、恢复快,手术后用药时间短。但手术技巧要求相对较高,另外需一定的附加设备。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 LASEK)是介于LASIK和PRK之间的一种手术,由意大利Massimo Camellin等于1999年在美国白内障与屈光手术年会上首次报导。其操作包括制作一个角膜上皮瓣,在完成激光切削后将该上皮瓣复位。LASEK的优点在于避免LASIK制作角膜瓣中可能产生的并发症,缩短PRK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减轻病人的疼痛反应及角膜雾状混浊的程度,但由于其操作时间相对较长,假如术中发生上皮瓣破损或高度水肿则相当于做PRK,而且术后视力恢复及屈光度稳定速度比LASIK慢,因此,目前主要适用于角膜比较薄或职业特点容易产生眼部外伤而导致角膜瓣移位的屈光不正患者。
象其它屈光矫正手术一样,LASIK手术仅适合于成年人,一般要求患者年龄18—50岁,无严重眼病及全身疾病。LASIK手术前,病人一定要去医院作全面系统的眼部检查,配戴软性隐形眼镜者,检查及手术前需摘镜一周以上,配戴硬性隐形眼镜者,则需摘镜一月以上,以免影响检查及手术结果。LASIK手术两眼可同时做,全部时间约10分钟。手术当天需戴眼罩,不必住院,第二天去医院检查时取下,然后开始点眼药,维持三至四周即可。一般情况下,手术后一天即可上班,但一周内必须少看书报、电视,以免眼睛疲劳。只要术后保留的角膜厚度足够,LASIK手术不会改变眼角膜抵御外力的能力,普通外力、气压均不致造成危险。但手术后一个月内不能用力揉眼、不能游泳,以免角膜瓣移位。如有异物入眼,点眼药冲洗无效,则需前往医院处理。
陈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