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知识 > 正文

告别腋臭尴尬,这些治疗方法你一定要知道!

发布时间:2025-04-10    点击数:

腋臭(臭汗症,俗称“狐臭”)是腋窝因大汗腺分泌物被某些细菌分解产生异味(如不饱和脂肪酸)引发的现象。虽不直接危害健康,但其刺鼻气味易造成生活及社交尴尬,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从而变得不自信甚至出现社交障碍。该症状一般在青春期出现,且具有一定遗传性,若父母一方存在腋臭,子女遗传概率约50%;若双方均有,概率可达75%以上。

腋臭可通过手术和非手术等多种方式治疗,以下介绍几种常见方法及其原理和特点。

★ 传统皮肤切除法

原理:医生沿腋下梭形切除含大汗腺的皮肤试图根治异味。

特点:该手术简单粗暴,理论上可最大程度去除引起腋臭的汗腺组织,但因皮肤切除量受限(过度切除易致缝合困难)常残留部分汗腺。随时间推移,残留汗腺功能恢复或出现代偿性分泌,可能导致复发。此外,大面积切除皮肤后缝合张力很大,易形成明显疤痕,甚至影响上肢活动。故难以满足现代人对根治和美容效果的双重高要求,现已被临床逐渐淘汰。

传统皮肤切除法术后复发患者,瘢痕(SCAR区)很明显,

且周围实线区(腋毛区)未能完全切除,虚线为修复手术扩大区域

★ 微创大汗腺切除法

原理:在腋窝皱褶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短于术区合适宽度的切口,将不切除皮肤,只分离皮肤后从内面破坏大汗腺,皮肤原位愈合。

特点:相较于传统术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瘢痕小而隐蔽,患者容易接受。

此类手术破坏大汗腺的手段有很多种(如剪、刮、吸等),各有特点,常见如下:

● 皮瓣外翻剪除术

经切口将两侧皮肤翻起后直视切除皮下大汗腺。

内圈为腋毛范围,外圈为手术范围,蓝线为设计切口

● 小切口吸切术

经切口在腋下皮肤下方仔细分离、定位并切除或刮除大汗腺组织。腋毛面积较大者需增加切口数量以保证清除效果。

蓝线:单一小切口;红线:双小切口

皮瓣外翻剪除术与小切口吸切术均为直视下手术,清除汗腺较彻底,术中需全部切断皮下血管,影响皮肤血供,故术后需局部打包加压包扎12~14天拆线,限制活动。这两种术式类似皮肤移植,存在不同程度皮肤坏死风险。

● 吸脂微创法

在腋下开0.3-0.5cm小孔,利用特制吸脂管吸出和刮除皮下大汗腺组织。手术切口小、术后外观良好,能保留大部分皮下血管,故术后恢复快,通常7天可拆线。但手术为微创盲视,操作复杂,需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判断大汗腺去除程度以降低复发风险。若医生技术经验丰富也能取得好效果。

手指处为切口(3-5mm)

★ 肉毒素注射(非手术治疗手段)

原理:采用多点少量注射方式,将A型肉毒素注射到腋下皮肤,抑制汗腺神经传导以减少汗液分泌,从而消除异味,全程仅需几分钟。

特点:没有切口且无恢复期,注射后即可正常活动。注射时可能伴随轻微刺痛,一般可耐受,对疼痛敏感者可通过表麻缓解。该法见效较快,通常数日内即可显著减少多汗及异味。需要注意的是,肉毒素的效果有限且不是永久的,单次治疗可维持3-6个月,随着药物代谢汗腺功能逐渐恢复,需定期补打(通常每年1-2次)。适合轻度腋臭、对手术心存顾虑或有短期控味需求(如重要场合前)的群体。

分享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100191
联系电话:010-82266699  E-mail:bysy@bjmu.edu.cn

Copyright © 2023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