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将迎来夏至节气,标志着盛夏开启。据北京新闻报道,未来7天,北京持续高温。
在高温天气下,容易发生中暑、心脑血管等疾病,特别是老年人要格外注意。
高温暑热,注意防暑
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5摄氏度,为高温天气,连续三天及以上高温称为高温热浪,高温危害不容小觑,最容易引发的就是中暑。
中暑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再加上合并一些慢性疾病,对中暑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被自己和家人忽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王军红:
在中暑早期老年人可以表现为轻度乏力、恶心,体温轻度升高,进一步发展成为心率增快、血压降低,如果老年人出现体温大于40摄氏度,出现恶心、呕吐、肌肉痉挛、踌躇或者少尿等等,是需要我们立即送医的情况。
老年人预防中暑,要避免正午外出,外出穿透气衣物,居家保持通风,室内温度保持在27摄氏度左右为宜,注意观察尿量。慢性病患者按时服药并咨询医生,调整饮水量,避免脱水或饮水过量。
气温变化,是心脑血管的劲敌。研究显示,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会明显上升,高温热浪可使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22%。其中,脑卒中和冠心病的特定疾病风险最高,65岁以上人群是高风险人群。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与时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老年人出现胸口疼、胸口闷,或者是气短、呼吸困难的情况,可能就发生了心血管疾病,一定要及时就医,如果老年人突然出现了一侧肢体的麻木,运动障碍或者口角歪斜,这个时候可能是发生了急性脑卒中,需要家属尽快将老年人送医。
夏季患有高血压的老年朋友,血压往往不平稳,需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决定是否需要停药或者减药。患者擅自停药、减药会导致血压波动幅度加大,加重血管损伤,增加心、脑、肾等并发症的风险。
同时,老年人也要警惕夏季水果摄入过多导致血糖的波动,如果出现明显的心脑血管异常情况,患者应及时就医。
来源 | 北京卫视《北京您早》
编辑 | 宣传中心 张轩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