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园地

健康园地

首页 / 健康园地 / 正文
赫力昂 每日健康 赫力昂 每日健康
2025年09月15日 13:46

导语

随着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慢性腰背痛(chronic low back pain, cLBP)的患病率已超过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并成为全球致残的首要原因,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1。为应对这一严峻挑战,《中国慢性腰背痛诊疗指南(2024 版)》(下文简称“指南”)重磅发布,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的诊疗指导,以改善 cLBP 患者的预后。本期内容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邢春阳教授,就指南要点带来精彩解读。






临床挑战——慢性腰背痛的沉重负担


cLBP主要指病程至少持续12周,位于低位肋骨边缘以下、臀横纹以上及两侧腋中线之间区域的疼痛症候群,通常可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根据病因,cLBP可分为慢性特异性腰背痛(cSLBP)和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cNSLBP)两大类,cNSLBP约占cLBP的85%1。cSLBP具有明确病因,如脊柱特异性疾病(感染、肿瘤、骨质疏松等)、神经疾病、内脏系统疾病等;而cNSLBP病因不明,无显著病理解剖学改变,可能涉及机械性因素、炎性因子、社会心理因素及遗传因素等多方面机制1


图片


cLBP 已成为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1。据统计,cLBP 影响 12%~30% 的成年人2,21%~75% 的 60~102 岁老年人3,终生患病率为 51%~80%4。在中国,cLBP 的患病率高达31.54%,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5工作方式(尤其是久坐或重体力劳动)、腰背痛病史、女性、超重/肥胖、抑郁症状、高龄以及不良生活方式是常见的危险因素1






破局之道——2024版指南详列诊疗措施


cLBP 的诊断需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其中,cNSLBP诊断标准包括1


  • 腰部、臀后部等部位疼痛反复发作>12周,活动后加重

  • 存在腰部局限性压痛点,无神经根性体征

  • 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显示椎间盘退变征象(如黑盘征、Modic征等)


cLBP 治疗目标是缓解疼痛、减少残疾、恢复功能、避免复发;其治疗手段较为丰富,包括一般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微创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等。cSLBP 首先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1


一般治疗1


作为基础干预,cLBP 的一般治疗包括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等。健康教育可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自我管理则侧重于患者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情绪管理等,可有效降低疼痛强度,提高临床疗效。


物理治疗1


物理治疗包括物理因子治疗和运动疗法。前者如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等,可显著缓解疼痛。运动疗法如普拉提、有氧训练等,可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减轻疼痛。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 cLBP 的主要手段,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最常推荐的治疗 cLBP 的一线药物1。既往相关专家共识指出,口服NSAIDs在肌肉骨骼系统疼痛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其胃肠道安全性和耐受性问题一直被广泛关注。外用NSAIDs通过改变用药途径,在不降低镇痛效果的同时,可显著减少药物系统暴露量,提高NSAIDs的用药安全性和耐受性,因此被广泛用于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所致的急、慢性疼痛的管理6。其中,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是临床常用的外用NSAIDs药物之一7。此外,联合药物治疗能够更好地缓解疼痛、提高耐受性,如NSAIDs与肌肉松弛药或阿片类药物联合常用于腰背痛的治疗1


微创介入治疗1


cLBP的微创介入治疗包括注射治疗、脊柱微创介入治疗(表1)和神经调控治疗。常见治疗方法包括射频热凝术和小关节手术。


表1. 常见脊柱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循证医学证据质量分级及推荐强度

图片


手术治疗1


对于部分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无效的 cLBP 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腰椎内固定术、减压手术等。






全程管理——预防与康复的重要意义


预防在cLBP的治疗策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形成正确疾病预防观念、优化生活方式、避免cLBP的发病危险因素,可以有效减少cLBP的发病率,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康复也在全病程管理中不可或缺,个体疾病的康复可能与未来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康复与预防、临床干预一起,参与cLBP的全程管理,可有效改善疾病转归1


结 语


《中国慢性腰背痛诊疗指南(2024版)》作为我国疼痛学科的重要临床实践规范,系统整合了最新循证证据和专家共识,为cLBP的诊疗提供了全面指导。对于临床医生而言,遵循临床诊疗规范有助于提高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患者教育也至关重要,患者了解指南内容,积极配合治疗,是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专家简介

图片

邢春阳 教授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副主任

  • 中国医师学会科技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

  • 浙江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中医骨伤分会常委

  • 浙江省数理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

  • 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M.D.)和理学(Ph.D.)双博士学位。毕业后,加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工作,长期从事脊柱外科相关研究与临床实践

  • 技术专长: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椎管狭窄等脊柱退行性病变的微创治疗领域具有深厚造诣,尤其擅长通过孔镜或UBE技术进行椎间盘摘除术等微创手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 科研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最高一篇文章影响因子9.76分(中科院一区)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疼痛病诊疗专项能力提升项目专家组,等.中国慢性腰背痛诊疗指南(2024版)[J].中华疼痛学杂志,2024,20(1):4-22.

2. Petrucci G, et al.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1, 19(1): 60.

3. De Souza IMB, et al. Clinics (Sao Paulo), 2019, 74: e789.

4. Shanthanna H, et al. PLoS Med, 2017, 14(8): e1002369.

5. 刘延青,郑拥军.中国居民慢性腰背痛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17, 32(21): 12.

6. 陈世益.外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疼痛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 8(7):24-27.

7. 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等.骨关节炎临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 1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