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宝宝晚上常常哭闹,怎么哄也不好,会是“肠绞痛”吗?
有些宝宝会出现突然性大声哭叫,持续几小时,也可阵发性发作。哭时婴儿面部红,口周苍白,腹部胀,双腿向上蜷起,双足发凉,双手紧握,抱着哄或者喂奶都不能缓解,而最终以哭得精疲力竭、排气或排便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婴儿肠绞痛。是由于婴儿肠壁平滑肌阵阵强烈收缩或肠胀气引起的疼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常见的一种,往往发生在夜间,多见于3个月以内易激动、兴奋烦躁不安的婴儿。以下因素容易诱发肠绞痛:婴儿吃奶时吞入大量空气、哭吵时亦吸入较多空气,形成气泡在肠内移动致腹痛;喂奶过饱使胃过度扩张引起不适;牛奶过敏、乳糖不耐受等。
当婴儿肠绞痛发作时,应将婴儿竖抱头伏于肩头,轻拍背部排出过多的空气,并用手轻轻按摩婴儿腹部,亦可用布包着热水袋放置婴儿腹部使肠痉挛缓解,如果婴儿腹胀厉害,可用小儿开塞露或肥皂头进行通便排气,并密切观察婴儿,如有发热、脸色苍白、反复呕吐、便血等则应立即到医院检查,不可耽搁诊治时间。
除此之外,还有些原因可以引起宝宝夜间哭闹:生理性哭闹 孩子的尿布湿了、包裹得太紧、饥饿、口渴、室内温度不合适、被褥太厚等,都会使宝宝感觉不舒服而哭闹。父母只要及时消除不良刺激,宝宝很快就会安静入睡。生活习惯不良、午睡时间安排不当或者“黑白颠倒”:有的孩子早晨起不来,到了午后2~3点才睡午觉,或者午睡时间过早,以至晚上提前入睡,半夜睡醒,没有人陪着玩就哭闹。对于这类孩子,想办法纠正作息时间,必要时可用些镇静剂把休息睡眠时间调整过来。某些疾病也会影响孩子夜间的睡眠如:佝偻病、蛲虫病等。对此,要从原发疾病入手,积极防治。
2.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怎么回事,会引起宝宝腹痛吗?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临床上易与急性阑尾炎相混淆,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多属病毒感染。好发于季节交替时,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腹痛是该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可在发生腹部任何部位,以右下腹常见,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在两次疼痛间隙患儿感觉较好。最敏感的触痛部位可能每次体检不一样,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不像阑尾炎有固定的压痛部位。并且疼痛程度较急性阑尾性炎轻微,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超声检查提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一般经过禁食、静脉输液、抗生素等治疗后腹痛可明显好转,无需手术治疗。
3.宝宝经常说肚子痛,是有“虫子”吗?
肠蛔虫病的宝宝确实经常会发生腹痛,是因为生活在小肠里的蛔虫虫体活动刺激肠壁所引起。腹痛多在脐周,疼痛不定时,疼时喜欢揉按。伴食欲减退、恶心、腹泻、便秘甚至营养不良和发育异常,并可在大便中排出蛔虫。但并不是所有腹痛均因为蛔虫造成。许多家长,认为孩子面部上的虫斑、眼睛上的巩膜蓝斑、手指甲上的白斑,夜间磨牙等与蛔虫有关。其实这些改变与肠蛔虫病的关系不大,不能仅凭此就认定孩子肠内有蛔虫。蛔虫感染人体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吃附有虫卵的生菜、水果,或食入被带有蛔虫卵的苍蝇和尘土污染的食物。宝宝对一些新鲜的喜欢东摸西摸,同时又喜欢在地上玩耍,蛔虫卵很容易沾在手上和指甲内。一方面宝宝爱吃手,另一方面如果洗手做的不好,虫卵容易被带入体内。在一些农村里,宝宝饮用容易受到虫卵污染的井水或池塘水也是一条主要的感染途径。尘土中的蛔虫卵可被吸入呼吸道,然后再被吞入消化道感染人体。所以肠蛔虫病的最可靠的证据,是孩子近期排过蛔虫或吐过蛔虫。如果没有排出蛔虫或吐蛔的病史,那就得做粪便显微镜的蛔虫卵检查来明确诊断。
4.宝宝腹痛时要吃止痛药吗?
引起宝宝腹痛的原因很多,有内科因素,如胃炎、肠炎、溃疡病、过敏性紫癜等,有外科急腹症如急性肠套叠、肠梗阻、急性阑尾炎、腹膜炎、卵巢囊肿扭转等。由于小儿诉说腹痛部位、性质不太清楚,体格检查时又不能很合作,可能一时难以明确诊断,需严密观察病情发展,注意症状和体征的变化,以便尽早确定腹痛的原因。急腹症大多需及时手术治疗,以免病情恶化。各种止痛药物虽然能暂时缓解腹痛,但不能制止病变的进展,反而会掩盖症状,影响及时诊断而延误治疗。因此,在未能排除外科急腹症、明确引起腹痛的原因时,慎用止痛药。
5.胃肠道外的疾病也能引起腹痛吗?
腹痛是婴幼儿最为常见的症状,大多数爸爸、妈妈都会认为只有腹部脏器的疾病才会引起腹痛。如:上腹部疼痛可能是胃炎,下腹痛可能是阑尾炎、肠炎等等。其实,引起腹痛的原因还远不止这些,许多非腹部脏器的疾病也可引起腹痛。下面介绍一些腹腔外疾病引起的急性腹痛,以引起家长的重视。
腹型癫痫 该病通常是脑部病变引起的,常见的症状是急性发作性意识丧失伴四肢抽搐。但少数病人癫痫发作时仅表现为腹部阵发性绞痛,医学上也称为腹型癫痫。腹痛发作时做脑电图检查,才可发现癫痫样异常改变。肺炎: 有些肺炎的患儿,肺部炎症可浸润膈肌,从而出现上腹疼痛,患儿除腹痛外常伴有发热和咳嗽、咳痰,通过胸部X线检查可得到确诊。心脏病变: 一些心脏病变如:心律失常,心肌炎等通过神经反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常被误诊为急性胃炎。过敏性紫癜 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由于过敏反应使全身小血管炎症渗出,皮肤可见广泛的出血点,这种小血管病变发生于胃肠道时,病人主要表现为腹痛,并伴有呕吐、便血等症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往往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而就诊,但除此之外会有一些尿常规的改变和酸中毒的表现,如呼吸深大,口唇樱桃红色、皮肤灰暗等。颅内出血,颅脑肿瘤等也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腹部疼痛。血卟啉病是卟啉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也会有急性腹痛表现,可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咖啡样物,易被误诊为外科急腹症。进行尿、粪卟啉检查可得到确诊。
6.肠套叠是怎么回事?
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4~10个月婴儿最常见,2岁以后发病减少,男孩发病率多于女孩2~3倍。宝宝一旦得了肠套叠,往往有三大主要症状:腹痛、呕吐、血便。腹痛为早期出现的症状,其特点是平素健康的婴儿,无任何诱因而突然发生剧烈的有规律的阵发性腹痛。患儿表现为阵发性哭闹不安、屈腿、面色苍白。每次发作约10~20分钟,以后安静入睡,或玩耍如常,约数十分钟后又突然发作,其症状如前。如此反复多次,患儿精神差、疲乏不堪、面色苍白。个别较小的病儿无剧烈哭闹,仅表现为阵阵不安和面色苍白,随后进入休克状态。需特别警惕。由于有肠梗阻发生,患儿常有呕吐,开始吐乳汁、乳块和食物残渣,后可吐胆汁,晚期吐粪便样液体。85%的患儿多于病后6~12小时出现血便,常为暗红色果酱样粘液血便,亦可为新鲜血便或血水,一般无臭味。医生在查体时会在右上腹季肋下触及套叠的肿块,呈腊肠样,光滑不太硬,稍可活动,有压痛。以后随套叠的进展,肿块可沿结肠移至左腹部。但因为宝宝在做腹部查体时很难很好合作,所以,不是所有肠套叠的宝宝都能触到包块。
如果一个健康的婴幼儿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阵发性哭闹、面色苍白、出冷汗、呕吐、大便为果酱样,精神不振时,应想到是否有可能会得肠套叠,要立即送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