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十月,天朗气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第三届博士研究生学科交叉与创新培养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淑范图书馆琼苑报告厅隆重举行。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平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仅体现了学科的综合实力,更预示着其发展的前沿方向与未来潜能。

开幕式由北医三院骨科周非非教授主持。他回顾了会议的发展历程与重要意义,并介绍了与会嘉宾。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31家单位/机构的84名骨科研究生报名参加,其中39名学生进行了学术发言。周非非教授向所有受邀嘉宾、参会研究生及工作人员表达了诚挚谢意。
会议首先进入特邀嘉宾讲座环节。

杨恩策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杨恩策教授系统阐述了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临床医学视角,深入介绍了其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场景。

张卫光
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常务副主任张卫光教授从骨科临床实际问题出发,分享了相关解剖学的创新研究与最新进展,并介绍了团队近期的研究成果。

徐辰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颈椎外科病区副主任医师徐辰教授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回顾了前期科研成果,重点探讨了有机电热材料在医学生物领域的应用探索,并从科研意义层面为同学们带来深刻启发。

姚雪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骨科创新转化研究所副所长姚雪教授介绍了脊髓损伤研究的最新进展,着重阐释了新型基因治疗载体的优势与潜在价值。

王国胜
科研者之家(Home for Researchers)创始人王国胜先生分享了从医学研究生到创业者的转型历程,以“过来人”的身份为骨科青年学子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建议。

高洁亮
鼎晖投资创新与成长基金高级合伙人高洁亮先生讲述了自己从北医三院骨科研究生毕业后投身生物医药投资的经历,并从投资人视角,分享了对骨科领域未来发展的见解,以及骨科医生如何参与产业创新的观点。
随后,会议进入博士生论坛交流环节。
第一环节聚焦“脊髓损伤及其修复机制”
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多位博士生进行了汇报,为推动神经损伤与修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第二环节围绕“基础研究与组织工程”展开
来自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医院的博士生,分享了在骨科学基础机制与生物材料应用方面的最新成果,内容涵盖骨感染治疗、骨关节炎机制、组织工程支架、3D打印技术等多个热点方向。
第三环节以“人工智能与骨科临床研究”为主题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博士生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汇报与讨论,展示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最后,会议主席周非非教授总结指出,本次学术盛会汇聚学界精英与青年才俊,为全国骨科博士生搭建了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不仅是一场知识与思想碰撞的精彩对话,更是北医三院骨科推动学科交叉创新、培育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实践。从嘉宾们深耕领域的前沿成果分享,到青年博士聚焦关键问题的积极探索,每个环节都展现了骨科领域蓬勃的创新活力,也体现了医学人薪火相传、勇攀高峰的责任与担当。
展望未来,北医三院骨科将继续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路径,广泛汇聚各方智慧,引领更多青年医学人才在攻克医学难题、服务人民健康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我国骨科医学的进步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