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室动态 > 正文

常春教授团队报道老年哮喘患者的共病模式

发布时间:2025-04-24    点击数:

2025年4月8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常春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信息管理与大数据中心合作,在过敏与临床免疫学领域权威期刊《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杂志-实践》(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In Practice,IF: 8.2)在线发表题目为《老年队列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共病模式及其预后影响》(Multimorbidity Patterns of Asthma Exacerbation in an Older Cohort: Prognostic Implications)的研究论文,系统揭示了老年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4种共病模式,并阐明了其对临床预后的重要影响。

哮喘作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之一。随着环境污染加剧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哮喘发病率持续攀升。值得注意的是,哮喘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这些共病不仅导致哮喘控制不佳,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管理共病和危险因素对于减少哮喘急性发作至关重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哮喘专业组建立了国内首个整合院内诊疗信息及院外远程随访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哮喘队列,近年来围绕哮喘可治疗特征、精准医疗进行了一系列临床、基础研究。

本项研究中,团队采用Mini Batch K-Means聚类分析方法,首次识别出老年队列哮喘急性发作患者4种特征鲜明的共病模式:过敏性疾病主导型(27.33%)、呼吸系统疾病主导型(14.37%)、心血管代谢性疾病主导型(17.55%)与寡共病型(40.75%)。

研究发现,不同共病模式对应独特的临床转归特征。呼吸系统疾病主导型患者ICU入院率、机械通气需求和1年内因哮喘急诊再就诊率增加;心血管代谢性疾病主导型患者1年内因共病再入院风险最高,心血管代谢性共病与更差的哮喘急性发作结局显著相关,对哮喘预后具有独立影响。

此外,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基于过敏性鼻炎、冠心病和慢阻肺三个指标的临床决策树模型,可实现87.2%的准确分型(见图),为实施精准化分层管理提供了循证依据。

本研究系统识别出老年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4种特征性共病模式,对应独特的临床转归特征。呼吸系统疾病主导型和心血管代谢性疾病主导型患者表现出显著的临床负担,这一发现为“共病作为可治疗特征”的临床理念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基于这些证据,建议临床实践中应对这两类共病模式患者实施重点监测和早期干预策略,将对改善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长期预后有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博士研究生葛莹莹与信息管理与大数据中心工程师左锐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常春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信息管理与大数据中心计虹主任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经费的支持。

|葛莹莹、左锐、常春

分享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 100191

联系电话: 010-82266699   E-mail: bysy@bjmu.edu.cn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