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尿病治疗领域,二甲双胍堪称“经典神药”,但与之相伴的谣言也从未停止。其中,“二甲双胍伤肾”的说法广为流传,让许多患者忧心忡忡。然而,大量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早已证实,二甲双胍本身并不直接损伤肾脏,今天就为大家揭开真相。
从药物作用机制来看,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来降低血糖,全程几乎不经过肝脏代谢,它在人体内的排泄方式也相对简单-服药后24小时内80%的药物以原形经肾脏排泄。换句话说,肾脏只是二甲双胍排出体外的“通道”,而不是二甲双胍的“攻击目标”。只要肾脏功能正常,就能顺利将药物排出,不会造成药物蓄积,也就不存在“伤肾”一说。
国际权威医学指南也多次为二甲双胍“正名”。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等机构发布的糖尿病/糖尿病肾脏疾病诊疗指南中均明确指出: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首选用药,且可长期使用。即使患者存在轻度至中度肾功能不全,只要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30 ml/min/1.73m²,经医生评估后,也可调整剂量继续使用。只有当eGFR<30 ml/min/1.73m²时,出于药物排泄减慢、在体内蓄积的风险增加、导致乳酸性酸中毒的风险轻微增加的考虑,才建议谨慎使用或停用二甲双胍。
相反,长期高血糖若得不到有效控制,才是肾脏的“头号敌人”。持续的高血糖会损害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导致糖尿病肾病,最终可能发展为肾衰竭。而二甲双胍通过稳定地控制血糖,恰恰是在“保护”肾脏,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部分患者服用二甲双胍后出现不适,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例如,药物初期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腹泻),但这些症状通常会在2-4周内自行缓解;少数患者因对“伤肾”的误解过度焦虑,反而影响血糖控制和生活质量。此外,若患者同时服用其他有肾毒性的药物,或本身存在未被发现的肾脏疾病,也容易将问题归咎于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伤肾”是毫无科学依据的谣言。作为一款历经60余年临床验证的药物,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充分认可。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定期监测肾功能,切勿因不实传言拒绝使用二甲双胍,错失控制病情的良机。相信科学,理性用药,才能更好地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