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诗玮 超声医学科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医学部2014级直博生,2019年毕业留院工作至今。2023年荣获“北京大学优秀住院医师”称号。专注于超声造影、胃肠道超声及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SCI 8篇,中文核心期刊4篇,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入选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凭借扎实的临床功底和持续的学术创新,今年荣获“北医三院优秀青年医师”称号。
2020年,刚独立上岗不久的她,面对哭闹不止的患儿和焦急的家长,顶着满屏肠气的干扰,完成了职业生涯第一例肠套叠的超声诊断。那一刻她明白,超声医生的“定力”不仅是手稳,更是心稳。
超声检查的结果高度依赖操作者的“手感”,没有捷径。她将“手感”的炼就归于重复——年均超一万次的探头起落,从初学时反复调整切面,到如今精准捕捉病灶,是日复一日在门诊、急诊与术中的磨砺。
超声影像“所见即所得”,却也“所见非全部”。在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中,她学会判断哪些可疑结节必须追踪到底,哪些变化可以随访观察。这份对“边界”的洞察,来源于对解剖的深刻理解,也来自与外科、病理等多学科的反复印证。
朱诗玮坦言,自己在“定力、手感、边界”这六个字上的成长,离不开三束光的照耀:第一束来自科室领导,崔立刚主任和科室老师们为她搭建平台、给予宝贵机会,让她在实战中锤炼技能;第二束来自超声科的同事们,他们的支持与质控点评让她敢于深入探索、明晰边界;第三束则来自消化科、儿科、ICU等临床科室的信任,他们把患者关键时刻交到超声探头下,用提问推动她不断精进。
凭借扎实的临床功底和持续的专业精进,朱诗玮在今年被评为“北医三院优秀青年医师”。她在学术领域也表现突出,不仅积极参与多项临床研究,还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展现了超声医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探索成果,获得了同行的高度认可。

2025年北医三院优秀青年医师(左三 朱诗玮)
科研、论文和专利固然能为履历添彩,但真正让超声医生成长的,是日复一日、几百次探头起落间对手感的雕琢、对边界的审视和对定力的坚持。超声医生常自喻为“超人”,而朱诗玮也已装备多把探头作为她的“武器”。未来,她将继续紧握探头,坚守初心,于屏幕与病灶的毫厘之间,守护生命千钧之重。
|作者:黄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