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国家医学与工程学科交叉融合的战略框架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与香港理工大学(港理大)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为引擎,聚焦智能诊疗与精准医疗,携手构建“临床需求-技术研发”协同创新体系。双方继2025年1月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后,于4月17日在北京举行"医工合作创新研究实验室"揭牌仪式,标志着京港两所顶尖高校在跨学科领域的合作携手并进,联动超驰。北医三院院长付卫教授与港理大常务及学务副校长黄永德教授共同为联合研究实验室揭牌。工程学院院长文効忠教授、北医三院副院长沈宁教授、普通外科主任原春辉教授、吴琼女士、中心和实验室主任薛丽香教授、港理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系系主任张明教授、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系主任蔡璟教授、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系主任杨莫教授、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副系主任卢家航教授、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陈锐霖副教授、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罗毅芳副教授、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工程及健康学部实务教授(健康科)和学部副主任方玉辉教授、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李明助理教授、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高级专任导师邓育明博士、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杨立冬助理教授、港理大其他工作人员以及北医三院医务处副处长吴昕霞副研究员与徐昕晔教授、党院办副主任王剑副研究员、普通外科核心组孙涛教授、王行雁教授、马朝来教授、王港教授、王亮教授、周玉洁主任护师以及普通外科李磊教授、张志鹏教授、邴运韬教授、陶明教授、王冰炎教授、孙巧玲护士长、裴琛护士长、李宁护士长、党院办陈雪瑶助理研究员及李曼助理研究员,以及普通外科的医生代表、护士代表、研究生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揭牌仪式后,北医三院普通外科原春辉主任与工程学院文効忠院长共同发布并签署了联合实验室三年科技攻关计划,同时将计划书封存在“时光胶囊”,这一象征知识传承与时间见证的学术礼仪设计,既体现医工交叉领域对技术可靠性的极致追求,又昭示双方构建长效合作机制的坚定决心。原春辉主任与文効忠院长携手高举“时光胶囊”合影留念,时光封存愿景,智慧贯通未来,寓意精诚合作,聚力前行,相约三年,共创辉煌。


付卫院长在致辞中回顾今年初港理大的参观,港理大人的精致、包容和创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港理大人对科研的热爱与创新的执着令人难以忘怀。北医三院发展至今已 67 载,学科特色突出,年轻且朝气蓬勃,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建设成为国内第一方阵的大型综合性医院。近二十年来,我院医疗服务量和效率始终居于北京市前列。连续 6 年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考评等级为A++,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也是全国公立医院改进服务、提升质量的先行者之一。北医三院与港理大工程学院的合作至关重要,我们要以始终以“扎实落实、快速推动”为合作准则,坚持临床问题驱动科研创新为宗旨,脚踏实地、紧密协作,高效推动医工交叉成果转化。工程师的智慧与医生的经验相结合,正催生着医疗健康的无限可能。让创新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病床旁是我们合作的终极目标。今天,我们站在医学与工程交汇的时代前沿,共同见证“医工结合”道路上的探索与突破。让我们以今天的合作为起点,用创新思维点燃发展引擎,共同书写“健康中国”的崭新篇章!

黄永德副校长在致辞中首先指出实验室的成立是回应国家医疗发展的重要举措,响应国家医工协同发展的号召,支持医学和工科科技创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造福人民,贡献国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国家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在临床医学创新与成果转化领域成就斐然;香港理工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秉持"開物成務、勵學利民"(开物成务 励学利民)校训,在医工交叉融合、人工智能医学应用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包括由工程学院团队研发的脊柱侧弯三维超声成像系统,以及用于脂肪肝和肝纤维化等慢性肝病定量评估的智能诊断设备。基于港理大在医疗工程、AI辅助诊疗等领域的独特优势,此次合作正是强强联合的最佳典范。同时指出了下一步实验室的工作方向:「医工合作创新研究实验室」将通过跨学科研究和学术交流,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共同开发先进的诊断工具和治疗方法;其中包括聚焦智慧诊疗设备、精准医学、生物材料等前沿领域,推动医工交叉创新。此外,人才共育是我们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联合培养计划,我们将积极推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交流互访,联合培育博士后,为培育未来的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共同为两地的医疗发展做出深远的贡献。

文効忠院长开篇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从“国家战略”和“行业趋势”层面阐述了实验室成立的初衷,指出医工交叉作为生命科学、临床医学、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等学科的融合协同,是当今整合和推动我国顶级医院、大学学科建设、科学家、科学研究、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详细介绍了香港理工大学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绩,从顶层设计、核心团队、科研课题方向等方面展开实验室的规划,以珠港澳大桥为比喻,搭建医工交叉的桥梁,立足临床问题,探索现象背后的机制,充分发挥工学技术在解决临床问题中的关键作用,旨在通过联合科研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医学科研创新平台、技术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推动工学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与转化,实现医工结合的临床转化。最后以「“医”物致知,“工”开于人」寓意北医三院与香港理工大学的医工合作。

原春辉主任强调实验室的成立,源于国家对健康中国与科技创新的双重战略需求,我国肿瘤发病最高的前5位的肿瘤中普通外科疾病占4种,前10位中普通外科疾病占7种,在肿瘤防治工作中,任务艰巨,普通外科不普通。北医三院普通外科目前分为12个亚专业方向:肝脏、胆道、胰腺、胃肠、肝移植、甲状腺、乳腺、减重、腹壁疝、肛肠、日间和急诊,作为支撑学科,涉及疾病广,开展课题潜力大。原春辉主任详细汇报了北医三院普通外科开展的医工交叉研究及科研成果,以“直肠癌放疗柔性施源器”、“磁粒子成像辅助术中导航”、“基于深度学习与人机协同控制的精准消化道疾病诊断技术”三项重点研究为例提出了医工交叉的创新范式。并从战略定位与目标任务、建设基础与预期成果、实验室管理与人才团队、运行管理与条件保障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医工合作创新研究实验室的工作计划,提出教授双聘、博士后双聘、研究生共同培养、经费共投、联合共管、资源共享,做到“人财物有保障,机制有创新”。最后以诗铭志:“智水香江连未名,仁山燕脉拓新征。他朝若问耕耘处,一囊睿彩寄清平。”预祝实验室成为医疗创新的“中国标杆”,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贡献核心力量!

港理大代表团同日参观了北医三院医学创新研究院及医学动物实验中心,深入了解临床教学与科研设施。在中心手术室,普通外科卢军博士、任思谦博士、袁蒙博士、王俊伟博士、孟猛博士向港理大代表团介绍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3D/4K腹腔镜以及手术常用器械,李磊教授、陈晴博士和张婷博士在示教室实时讲解手术直播,港理大专家就手术导航、虚拟现实模拟训练及材料生物兼容性等议题展开交流。在北医三院基础医学研究中心,黄琛研究员和李艳芳助理研究员详细介绍了中心实验室的建设及基础设施。港理大代表团还走进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园,参观了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领略医学先贤的大师风范与我国近现代医学演进与演变。

随后北医三院普通外科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同召开第一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香港理工大学创新交流研讨会,普通外科陈晴博士后主持会议,普通外科叶辰博士汇报医学人工智能在肝胆胰外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普通外科张婷博士汇报肝胰术中导航、普通外科孙櫆博士汇报直肠癌病灶的自动分割AI模型,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系蔡璟主任分享了理工大在影像及放疗等方面的经验,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李明教授及杨立冬教授从人工智能、研究样本量、自动分割建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文効忠院长和原春辉主任等专家学者展开热烈讨论,原春辉主任在会议上表示研讨会将定期举行,搭建医工交叉的交流平台。

会议结束,港理大代表团参观了北医三院医工结合创新孵化平台,张繁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创新转化工作。“医工结合创新孵化平台”位于北京创业大厦“医工创谷”孵化器A座一层,旨在促进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提高“医工结合”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打造“医工结合”产业集群,共同构建北京创业中心“医工创谷”特色孵化器产业生态。“医工结合创新孵化平台”下设人工智能研发平台、院企联合研发平台、概念验证平台以及材料服役交叉联合实验室四个子平台。我们医工合作创新研究实验室就落地在概念验证平台。概念验证平台,专注于“医工结合”产业领域的创新研发与概念验证工作,可通过平台为“医工结合”产业领域有想法/技术的项目与团队提供技术开发、样机制作、合规性、成果交易等多个维度的概念验证服务,探索跨越医药产业科技创业0到1死亡谷的新模式。

参观结束后,原春辉主任与文効忠院长共同为“肿瘤早期诊断及微创治疗医工合作创新研究实验室”挂牌,实验室占地200平方米,配备有数字PCR仪、超速离心机、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实时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筹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重点设备,以及加工车床、三色3D打印机、力学试验机、6%鲁尔接头标准测试仪、接触角测量仪、钻孔机以及IVD实验等先进医疗器械加工、检测设备,可开展基础医学实验、样品加工、拉力与耐受力、产品表面性能、密闭性测试等多方面工作。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与香港理工大学的合作从一月份备忘录的签署到今天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层层推进,共同促进医学临床问题与工程技术解决方案的双向赋能,加速智慧医疗技术攻关与临床应用,从而共同推动医疗健康产业的智能化变革,将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创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