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研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教研工作 > 正文

赤峰到北医三院:一次内分泌诊疗思维的重塑之旅

发布时间:2025-06-17    点击数:


作为一名来自内蒙古赤峰市的内分泌科医生,我有幸于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从内蒙古赤峰市到北京海淀区,驾车575公里的距离,丈量着基层医生对专业精进的渴望。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在专业知识、临床技能和科研思维上得到了全面提升,更让我深刻感受到国内顶尖医院在学科建设、医疗管理和人文关怀方面的卓越理念。作为来自边疆地区的基层医生,这次进修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更是一场关于医学本质的深度对话。


一、诊疗思维的范式转换

在北医三院门诊见到的妊娠期甲亢患者,颠覆了我既往的诊疗认知。面对孕妇焦虑的眼神,带教老师没有立即开具检查单,而是用几分钟绘制甲状腺激素调控图谱,用通俗语言解释胎儿甲状腺在整个孕期发育规律。这种"先解惑再开药"的模式,让我意识到基层工作中常被忽视的医患沟通本质——医学解释本身就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房时的病例讨论更具冲击力。针对糖尿病患者黎明现象的处理,团队没有停留在胰岛素剂量调整层面,而是系统分析患者睡眠质量、饮食结构甚至心理状态。这种全人医学视角,与我在基层常见的"对症处理"模式形成鲜明对比。我忽然理解到:血糖数值不只是代谢指标,更是生命状态的晴雨表。


在甲状腺眼病的多学科会诊中,眼科专家详细询问患者眼部症状、全身症状,治疗史、眼睑的检查、眼球突出度、眼球运动、眼压、眼眶压等,放射科专家评估眼眶结构变化和制定手术方案,内分泌医生对甲功情况检测及调节,权衡手术指征的审慎,构成了一幅立体诊疗图景。这种跨学科协作模式,让我重新审视基层医院单兵作战的局限性。


二、技术迭代中的认知升级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给我上了生动一课。看着云端同步的血糖波动图谱,带教老师指导患者调整运动时间的场景,彻底改变了我的控糖管理理念。当赤峰的糖尿病患者还在用指尖血记录"点状"血糖时,这里的"线状"监测正在重塑血糖管理范式。我意识到,基层医生不仅要掌握设备操作,更要理解数据背后的代谢逻辑。

此外,科室的教学活动令我受益匪浅。每周一次的教学查房采用“病例汇报-问题导向-文献支持”的模式,培养了年轻医师的批判性思维。例如“低磷骨软化症”的患者,通过层层剖析、生长抑素显像定位,最终确诊为肿瘤相关性低磷骨软化症,多学科联动根治了顽疾,这一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抽丝剥茧”的临床推理魅力。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多例17α-羟化酶缺乏症、垂体瘤患者的诊疗过程。从激素动态试验的规范操作到影像学结果的判读,科室强调“从病理生理机制出发”的临床思维,这让我对复杂内分泌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显著提升。从而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篇关于妊娠期糖尿病合并肢端肥大症的个案报道。并积极参与带教老师的的科研项目,完成双胎妊娠孕前及孕期、产后数据录入及随访。



三、基层医疗的破局思考

在进修期间,我持续思考着如何将前沿理念落地基层。面对赤峰地区甲状腺疾病高发现状,参照北医三院的标准化超声评估体系,我们正在筹备建立蒙汉双语的甲状腺结节分级诊疗路径。当看到首例通过远程会诊避免不必要手术的患者时,我切实感受到医疗同质化的力量。


针对牧区糖尿病管理难题,我们借鉴"医院-社区"联动模式,设计出"卫生院-家庭医生-牧户"三级管理网络。利用智能手机开展健康教育,通过蒙语短视频传播饮食管理知识,这种本土化改造让先进理念真正生根发芽。当有位蒙古族大娘用手机展示她记录的血糖曲线时,我看到了基层医疗创新的可能。


在科研思维培养方面,北医三院导师"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教导指引着新方向。我正在开展的"糖尿病患者真实体重和自我监测体重之间差异,对血糖管理的影响",就是从日常诊疗中发现的科研切入点。这种临床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正在改变基层医生对科研的畏难心理。


这段进修旅程带来的不仅是诊疗技术的提升,更是医学认知的迭代。一年的进修时光短暂却充实,让我有幸获得2024年北大医学部优秀进修医师称号。北医三院内分泌科“严谨、创新、仁爱”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这段经历不仅是一次专业能力的飞跃,更是一次职业价值观的升华。未来,我将以“立足基层、服务患者”为使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提升边疆地区内分泌疾病诊疗水平的动力,为家乡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供稿:李国

一审:郎杉

二审:刘烨

分享

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邮编:100191

 联系电话:010-82266699     E-mail:bysy@bjmu.edu.cn

Copyright © 2022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京ICP备050821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