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医工交叉领域的研究者一定不会陌生——“微球”正成为生物材料中的明星材料。其尺寸通常在1~1000μm之间,具备良好的可注射性与模块化功能特性,犹如生物医学领域的“乐高积木”,应用极为灵活。从细胞培养、药物递送、生物墨水,到组织工程、再生医学乃至医美填充,微球技术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

基础医学研究中心可提供的微球制备技术
医工交叉平台提供三种微球制备技术:“乳液搅拌法”、“机械破碎法”和“液滴微流控法”,可基于FDA批准的天然高分子(如明胶、海藻酸钠)、其改性产物(如GelMA)或合成高分子(如PEGDA、PLA、PLGA)等材料,构建功能各异的微球体系。
1.乳液搅拌法
作为经典制备方法,通过在表面活性剂辅助下搅拌形成水包油或油包水乳液,经固化、洗涤和分离获得微球。优点在于设备简单、操作便捷、易于扩大生产,但所制备微球在粒径分布较宽。
2.机械破碎法
通过机械方式将块状材料破碎成微米级颗粒。该方法可避免有机溶剂的使用,但所制备的微颗粒在粒径和形状上可控性较差。
3.液滴微流控法
利用互不相溶的两相流体在微通道内以特定流速相遇,通过调控流体动力学参数诱发界面失稳,在表面张力与黏性力作用下生成单分散液滴,经固化后形成粒径高度均一的微球。该方法对设备要求较高,通量相对有限,但在微球单分散性和可控性方面表现优异。

北医三院基础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微球生物材料的部分已发表论文

微球生物材料一站式解决方案
1. 微球材料设计与定制
我中心医工交叉平台可根据研究目标(如药物递送、细胞三维培养、组织缺损填充等)设计微球材料(化学组成、粒径、形貌、微环境响应等)。
2. 微球材料表征
微球材料制备完成后。主要表征包括理化分析、药物释放动力学和体外细胞培养三大类,助力高水平论文与专利产出。
技术咨询与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