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报】11 月 18 日,口腔科王浩杰医生科普口腔菌群和健康的关系。
刷牙时牙龈反复出血?口臭挥之不去?口腔溃疡迟迟不愈合?这些嘴里的“小毛病”或许是口腔微生态失衡发出的“求救信号”。尽管面积有限,口腔内部却有一个庞大复杂的生态系统,不仅对局部健康至关重要,还通过免疫、代谢、消化道与全身健康紧密相连。
一个口腔就是一个“微生态”
近期,《细胞》子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与肠道菌群类似,口腔中也有庞大的微生物“大家庭”,但在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口腔内,这种集群的多样性显著降低,导致口腔内原本复杂稳定的生态系统变得“松散无序”,增加了“病从口入”的风险。研究提醒,口腔局部的生态失衡,可能是引发或加重糖尿病等慢病的重要因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王浩杰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口腔是仅次于肠道的第二大微生物“栖息地”,寄居着高达60亿、近800种微生物。正常状态下,链球菌属、乳酸菌等有益菌构成“主力部队”,防止有害病原体的定植和生长,比如乳酸菌可产生乳酸降低口腔pH值,让致病菌无法繁殖;噬菌体等病毒扮演“生态警察”的角色,通过精准感染清除过量致病菌;真菌、支原体等作为“辅助”,共同构成互相制约、动态平衡的生物屏障。这层屏障能抵御外来病原体在口咽部黏膜的定植,成为免疫防线的第一道关口。
口腔微生态并非与生俱来。新生儿口腔内近乎无菌,随着母乳喂养、环境接触等过程,微生物逐步定植、丰富,在3岁左右形成相对稳定的群落,青春期后趋于成熟。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科主任医师刘洪臣打了个比方:如果将口腔微生态比作“前哨”,肠道微生态便是“中央大本营”,两者虽同属消化系统,但存在较大差异。肠道相对封闭,菌群的构成在短期内波动小;口腔与外界直接相通,每日刷牙、进食、情绪、压力等都会导致菌群频繁波动。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比如由于口腔卫生不佳、免疫力下降等,就可能引发牙周炎、龋齿等口腔疾病,为全身性疾病埋下隐患。
菌群不好,疾病悄悄酝酿
过去普遍认为,口腔疾病只局限在嘴里,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作为呼吸道、消化道的双重“门户”,口腔内的致病菌、炎症可通过消化道、血液等途径快速扩散至全身,诱发多系统问题。
口腔是第一受害者。口腔菌群会在牙齿表面、黏膜上皮形成一层难脱落的“牙菌斑生物膜”,如同一层“堡垒”,既能保护致病菌免受药物与免疫攻击,又会直接损伤口腔。比如,变异链球菌过度繁殖会分解糖分,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釉质,引发龋齿和口臭;菌群紊乱时,白色念珠菌会转为致病菌,诱发舌炎和黏膜炎。
菌群失调上行伤脑。一项由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进行的研究发现,部分口腔致病菌可突破血脑屏障,直接攻击神经细胞,加速认知衰退。曾有研究表明,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的病灶内,发现了牙龈卟啉单胞菌等口腔细菌或相关DNA残留。这些细菌还会钻进血管内壁细胞内躲起来,待免疫力下降时突然复活,继续搞破坏。
菌群流窜感染肺部。《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刊发的研究明确指出,口腔菌群是肺部菌群的主要来源。除了微吸入途径外,口腔细菌还能通过血液循环抵达肺部,如果其中生产神经氨酸酶的细菌增多,会削弱肺黏膜屏障功能,使人体更易感染流感病毒。
顺流而下伤害肠道。每天有数以百万计的口腔微生物随唾液、食物“顺流而下”进入胃肠,与肠道菌群“互通有无”。幽门螺杆菌会先在口腔内定植,随后逐步侵入胃部,引发胃炎甚至胃癌。《自然通讯》与《癌症》杂志研究证实,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患者肠道中常检出牙龈卟啉单胞菌;口腔菌群失衡与食管癌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干扰代谢影响全身。口腔局部炎症会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血液,引发全身低度炎症反应,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并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促使机体分泌更多升糖激素,进一步推高血糖。这种持续炎症、高血糖状态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损耗免疫系统。研究证实,牙龈卟啉单胞菌可能增加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的患病风险。
四步养出一口“好菌”
维持口腔菌群平衡,就像打理自家花园一样,既要注重日常养护,也要防止不当行为的破坏。
洁净饮食给“好菌”留空间。为有益菌创造好环境,才能不让有害菌占上风。日常需做到干净饮食,以“少糖多纤维”为原则,尤其要限制精制糖的摄入,糖分是有害菌的“养料”;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食物,咀嚼过程可刺激唾液分泌、清洁牙面;少吃辛辣刺激、过烫、过硬或尖锐的食物,以防损伤牙龈。唾液是口腔天然“护菌剂”,平时可通过嚼无糖口香糖、闭口鼓腮等动作刺激唾液分泌;吸烟者需尽早戒烟,焦油、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直接杀灭有益菌。
保持清洁防止“坏菌”捣乱。每日至少早晚各刷一次牙,三餐后及时清洁口腔。建议使用含氟牙膏,儿童选择含氟浓度为500~1100ppm的,成年人使用浓度在1000~1500ppm的。刷牙时牙刷应倾斜45度、贴合牙龈边缘,轻压刷毛进行水平颤动。从一侧最后一颗磨牙开始,以2~3颗牙为一组,每组轻刷10次,刷完后将牙刷移至下一组牙,保持一颗牙重叠。再配合使用牙线或冲牙器清洁牙缝。此外,每年洗牙1次,清除牙结石与顽固牙菌斑,糖尿病患者、吸烟者需增加洗牙频率。
定期筛查揪出失衡苗头。口腔菌群失衡早期没有症状,等出现肿痛溢脓、东倒西歪时往往已不可逆。建议普通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全面检查,包括牙周评估、牙菌斑检测、口腔黏膜筛查等项目;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吸烟者、孕妇以及免疫力低下者,可将检查频率缩短至每6个月一次。
日常生活中还要留意异常信号,如果喝水、进食时感到黏膜疼痛,或牙齿遇冷热刺激、咬物会有不适感,多半是黏膜损伤或早期龋齿;若反复牙龈出血、溃疡超过两周不愈合、口臭持续1周以上、牙齿出现松动、黏膜上有白斑或红斑,需及时就医。
及时干预助力菌群平衡。若已患上牙周病,患者需完成洗牙、龈下刮治等基础治疗,彻底清除致病菌;口腔感染时,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进一步加重菌群紊乱。牙周病患者需定期进行牙周探诊、病菌检测等口腔检查,同时监测血糖、血管超声等,评估病情进展情况。
因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存在“共振效应”,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益生菌制品,或增加无糖酸奶等发酵食品的摄入。研究显示,补充特定的双歧杆菌可显著提升牙周病患者口腔中有益菌的占比,促进菌群回归动态平衡,实现“肠道-口腔双向调节”。
链接地址:https://www.lifetimes.cn/article/4PByJqJzwt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