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媒体聚焦·视频 > 正文

【BTV-生命缘】产房危情

作者:生命缘 来自:BTV 时间:2016-06-12 文章点击率:

QQ图片20160612171015.jpg

视频链接:http://v.qq.com/cover/g/gxwgb395em0y6wk.html?ptag=baidu.video.variety

“来,咱们借过一下啊。”

“孩子要生了,别碰着。”

“如果一旦流产了,存活率应该是很低的。”

晚上八点,北医三院急诊刚刚送到产房的产妇妊娠才26周,羊水已经破了。

“打开腿。”

更可怕的是,孕妇肚子里怀的是双胞胎,而且都是臀位。此时,孕妇宫口十指全开,双胞胎已经进入产道,剖宫产已经无法进行。她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将两个胎位不正的孩子生下来。

“一共病人有十八个,然后临产的有四个病人。孩子的降生是随时会发生的。医生们还没交完班,24岁的产妇杨洋宫口已经全开,孩子随时可能降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助产士 李敏:“你坐着,我给你摸摸宫缩吧。好吧。鼻子吸嘴吐气啊。往上提,加油。把腿打开,不夹腿。往下使个劲,鼓肚子,放松,放松。好的,好的,休息。”

北医三院的产房是一座没有硝烟的战场,是一个人生百态的长廊。谁都不知道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

“大家借过一下。”

“孩子要生了,别碰着。”

就在这时,急诊突然打来一个电话。

“有一个二十六周的双胎的孕妇,宫口已经完全扩张了,这种孕妇呢,我们叫做流产,而且二十周的双胎,如果一旦流产了,存活率应该是很低的。”

“如果接着打地塞米松,这些药,还有包括硫化镁这些。”

“现在有没有可能说,再撑一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住院总医师 李圆:“你现在是有宫缩了,宫口也已经开了大概有这么大,这种情况下,我很肯定是不建议你再抑制宫缩。”

小丽腹中怀的这一对双胞胎,是全家的希望。但是现在两个孩子却有可能都保不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住院总医师 李圆:“他离足月太远了,他的存活几率是十分有限,出来之后可能肺的呼吸,都建立不起来。所以就面临着一个,你爱人、你们全家,对这个孩子,这孩子期望值有多大的这个问题。”

“我想问一下,现在这俩孩子成活的几率有多大?”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住院总医师 李圆:“很难讲。”

面对这个艰难的选择,小丽没有犹豫,拼尽全力也要保住孩子。此时孕妇宫口十指全开,双胞胎已经进入产道。她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将两个胎位不正的孩子生下来。

“给你打个麻醉,然后先试一下呼吸机。”

“全开了内外。”

“这没有几个内外的,都开了。”

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产科联合儿科医生一起来到产房,确保孩子生出来第一时间能马上抢救。

“腿打开,宝贝宝贝,夹孩子了。”

“听到我的话了吗?屁股不能动。”

产妇腹中的双胞胎都是臀位,两个孩子的肢体交织在一起,通常情况下,是不可以进行阴道分娩的,但是胎儿已经进入产道,此时,她只能冒险一搏。

“打开腿。”

王永清主任亲自上台为产妇接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王永清:“把屁股打开,快,来来来,腿打开,宝贝宝贝,夹孩子了。在你打的毛巾边上有个无菌,无菌的那个。”

正常的头位生产,婴儿坚硬的头部在前,将产道撑开,柔软的身体随之娩出,而臀位的孩子柔软的肢体先娩出,相对坚硬的头部很容易卡在产道中导致窒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王永清:“先放下来,放毛巾。别鼓肚子。”

王主任用尽全力,帮产妇娩出孩子。但是小丽由于疼痛夹紧大腿,孩子的头卡在宫口僵持不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王永清:“把屁股打开,快点。”

孩子现在处在缺氧的环境中,生命危在旦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王永清:“先别先别先,先堵着别动。”

“先别使劲啊。”

老大出来了,是个男孩。但是他浑身青紫,绵软,没有一丝生气。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王永清:“皮肤没有发育,很薄。角质和一些皮下组织没有发育,然后直接看到就是皮下的血管。跟足月新生儿不一样。”

刚出生的老大没有哭声,没有呼吸。甚至始终没有心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王永清:“快把监护打开。”

生死存亡之际,医生急忙为老大进行气管插管。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王永清:“心率没听到,是吧?心率不好,就在脐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医生紧急从老大的脐带静脉中注射肾上腺素。老大能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吗?

“他离足月太远了,肺呼吸建立不起来。”

“本来属于流产的范围。”

老大生死未卜,儿科医生正在奋力抢救。而此时,王永清主任顾不得那么多。因为她要全力以赴帮助产妇小丽娩出肚子里的另外一个宝宝。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王永清:“打开腿。出来了,出来了,出来了。”

“我来,我来。”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王永清:“拿这个。”

糟糕的是,老二的情况也刻不容缓。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王永清:“也是臀(位)出来的啊?”

“都是臀(位)出来的。”

“160.”

同样是一斤八两的弱小体重。她将面临和哥哥一样的紧急抢救。

“来吧。”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王永清:“老二的给气。”

这一对提前三个月来到人间的龙凤胎,要一同经受命运的考验。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王永清:“呼吸了,开始呼吸了。点滴扎上了。心率上来了,心率上来了。心率够了,不用加了。”

经过又一轮的紧张抢救,26周早产双胞胎终于暂时平稳。

“只要他俩健康就好。”

历经磨难的龙凤胎,被紧急送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密切观察。等待他们的还是难以预料的明天。

产房就像一座战场,每个母亲都是战士。谱写着不同的生命交响。

“今天我觉得应该能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王永清:“应该能生?好,加油。”

“谢谢。”

付静是5月4日当天早上被送进产房的,据说肚子里的胎儿有8斤,但她坚持要顺产。

“小胖子,8斤。”

“你要自己生吗?”

产妇付静:“在产房里,付静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我担心的就是他再长大,就希望他赶紧出来。”

“多大?”

产妇付静:“8斤。说这个巨大儿,在什么灵敏度,反应度上,都不如体重正常的孩子嘛。反正我一回想我们家老大确实是这样,然后老二我就特别刻意控制,主食啊都少吃点。谁吃蛋糕啊,赤裸裸的诱惑对我来说是,吃两口。”

“一胎哪年生的呀?”

产妇付静:“2010年。”

“2010年,现在孩子五岁了。”

产妇付静:“六岁。数学不好,你适合当会计。”

而与付静同时送进来的产夫小白表现的却是另外一副模样。

“喝点水吗?它是有个过程的,不哭了啊。知道难受。她本身宫缩不好,原发宫缩乏力,这种情况下呢,如果不点催产素,产程就会停滞,胎儿就会因为缺氧,胎儿窘迫这些表现。”

小白不想经历顺产的疼痛,想直接做剖宫产手术。

“三分钟就行,你那个给摸一下。宫缩起来了,你看,你身边这大姐,人家一个都8斤,你瞧瞧人家。”

而她此时并没有要进行剖腹产的指征,医生不能给她做手术,小白忧心忡忡,疼痛已经让她一天没有进食。

“你现在想吃东西吗?”

“不想。”

“你多久没吃东西了?”

“从早上。”

“因为要做剖宫产的话,需要禁食水。需要满足一定的这个麻醉的要求。所以她自己自动的就禁食水了。”

“你得劝劝她,她现在不行。”

“那我也没办法。”

每天来这里待产生产的产妇多达五十人,有的人进来没多久就生了,而有的人可能要在这里待上一到两天,甚至更久。

“深吸气,深吸气。”

“往上使上劲。好的,好的,不错。歇会儿再来,好不好。”

几个小时过去了,一直在待产的付静和小白却没有什么进展。尤其是小白,如果再这样因为疼痛难忍不吃东西,不打催产素,她和孩子的情况都会变得很危险。

爱笑的准妈妈付静终于要发动了,待产室传来了她痛苦的呻吟。

“这样就不行了。慢一点。”

“姐,你帮我把她扶着这儿,两边一起架着她。”

“不行了。”

从早上到现在,长达十小时,付静一直只开了两指,而付静肚子里面的孩子估计有八斤重,顺产对于她来说不是容易的事。

“盐水。还喝吗,再来一口?”

“呼吸,呼吸,闭嘴。想的时候就使劲好吗?”

产妇付静:“行。”

“别动啊。”

产妇付静:“宫缩,宫缩了。”

“喝口水吧。”

产妇付静:“好的。”

“不要了是吗?”

“正在往下顶,现在往起来抬。”

“坐住了我的手,千万别松开啊。先别放,加油。好的,张嘴哈气,哈气,哈,再来一下,鼓一下肚子,再来一下下,鼓一下肚子。就知道疼。千万别放。”

“摸一下。”

“你太逗了。”

“怎么了。”

产妇付静:“就亲一口呗。”

“辛苦了宝宝。”

早产的龙凤胎艰难娩出,而付静生下了8斤的大胖小子。此时痛苦的小白终于躺不住了。她坐了起来,她显得异常焦躁。

“她现在一天没吃东西了,我怕她身体没有力气。”

北京大学地三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刘春丽:“我们给她输液,她自己不想。疼都疼上了,还不如点点催产素加快产程,能生就生了。您得劝劝她,她现在不想点催产素,那这样耗着对孩子也不好,产程也长。”

“人家不可能给你剖腹产,人就让你自己生。你说怎么着了吧,你还是点吧,生吧,再说怕什么,人家都生了。”

妈妈把电话交给了小白的老公,全家人轮番上阵劝说,小白会听话吗?

“那我也没办法,如果您这边只能这样做。”

“我们给她补补液。”

“她确实太疼了,也可能确实接受不了没办法。”

“着急决定要生了,两位母亲可能都经历过这个过程。”

“我们在产程中会建议孕妇下来多活动,她也是拒绝进行这些处理。就是一直在卧床。”

最终小白因为产程停滞,医生们担心孩子会出现问题,决定为她实施剖宫产手术。剖宫产手术带给妈妈后续的痛苦,远比顺产大得多。凌晨一点,小白诞下一名女婴,体重七斤八两。

“我们男孩女孩啊?”

“男孩。”

“大胖小子多好啊。”

“守了两天。”

“不行,我们已经熬不住了。”

北京大学地三医院院长乔杰:“我们产科的全体医护,大家节日快乐。”

第二天,是助产士节。早上北医三院的助产士们匆匆给自己举办了庆祝活动后,又马上投入工作。每一天,产房都是忙碌又充满神奇的地方,而始终战斗在一线的助产士们,则是守护生命的微笑天使。

北京大学地三医院院长乔杰:“人类的繁衍生息是靠着我们这样一代一代的,我们的医务人员、我们的助产士的努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助产士长倪胜莲:“虽然累点吧,然后那个时刻还是觉得挺开心的。”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助产士 李敏:“当我第一次看着新生儿诞生的时候,真的,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