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院文化 > 人文三院 > 正文

三院优青 | 胡南:‘你不是一个人在扛,我们都在。’

作者:胡南 来自:消化科 时间:2025-10-10 文章点击率:

青春力量,医路担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25年度优秀青年医师(临床药师)奖正式揭晓。他们以仁心仁术,成为患者值得托付的健康守护者;更以青春热忱,点亮了医学事业未来可期的希望之光。今天,我们为您介绍的优秀青年医师是:

胡南

消化科主治医师

来院时间:2014年

主要研究方向:神经胃肠病学与胃肠道动力相关性疾病

工作中,遇到的最难忘的一件事

王阿姨是我们消化科的“老朋友”,也是我从医路上的一位特殊“见证者”。11年前,我作为初入临床的住院医师,诊治过初次发病的她。如今我成长为消化科主治医师时,再次接诊了她。

图片

为患者做体格检查

你不是一个人在扛,我们都在。”

王阿姨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多发静脉血栓、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三系减低。十余年间,她反复就诊于我科病房和门诊,常常“省着吃药”,病情忽明忽暗,除了身体的疼痛之外,她更扛着家庭、经济与心理的三重压力。

这个春天,她从分院区转来时已是急性重度溃疡性结肠炎(ASUC):频繁脓血便、高热、贫血、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剧烈胸痛,指标一片“红”,整个人正历经凶险的“炎症风暴”。看着熟悉的她陷入危急,我们心里都揪紧了,这又将是一段艰难的救治之路。

那段日子,病痛的折磨与精神压力使她与家属常在病房悄悄落泪。治疗路途矛盾重重:抗凝与出血风险、抗炎与避免感染、尽快干预与观察等待......每一步决策,都需要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反复权衡。

负责病房管理的索宝军副主任医师和我,常常握住她的手,把每一种治疗方案的利弊拆解得明明白白,一遍遍劝她 “别放弃”,鼓励她坚定信心选择对病情最有利的方案:“你不是一个人在扛,我们都在。”

每一步,都走得“胆大心细,稳健果敢”

为了制定最优诊疗方案,经过科室丁士刚教授、张静主任医师和大肠专业组专家们的多次研判,结合全科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风湿免疫科、介入血管外科、普通外科、药剂科、临床营养科等多学科联合会诊,大家像梳理“乱麻”般理清复杂病情线索,每一步,都走得“胆大心细,果断慎重”。

治疗并非一帆风顺,可疑的药物不良反应一度迫使我们放慢脚步、重新评估。王阿姨的指标起起伏伏,全科医护人员如同 “哨兵”般,时刻紧盯着体温单和化验指标曲线,期间更少不了护理团队的贴心照护。我们和家属沟通时,也特意把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话语,用更温柔的语气传递病情,缓解他们的焦虑。

凭借密切监测与精准判断,我们数次抓住时机,在严密监测下完成生物制剂诱导、短程强化激素与个体化抗凝的配合——既有效控制了肠道炎症,又牢牢守住了出血安全底线。当她的血便逐渐减少、炎症指标下降、呼吸心跳平稳后,连走廊里的脚步声都变得轻快了一些。

图片

为患者进行内镜检查

谢谢你们,总在我想放弃的时候拉我一把。”

出院时,王阿姨紧紧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总在我想放弃的时候拉我一把。”其实我更想说谢谢——谢谢她在一次次病情变化和挫败后,仍愿意相信我们,愿意与我们并肩作战。

我常想,医学的疆域以专业为界,却因医患信任而不断拓宽;再精细的方案,也需要患者的理解与配合,才能抵达“有效”的彼岸。十年再相逢,从初入临床到独当一面,我在这位“老朋友”的身上深刻体会了专业与人文的同频共振。

未来王阿姨仍将面对长期的维持治疗与定期随访,我们也会像以往每一年那样陪伴与同行。愿她在下一个春天病情更平稳、生活更从容,也愿每一位被病痛纠缠的患者,都能在医护人员的专业守护与温暖陪伴中,找到坚持下去的勇气。

信任让我们敢于果断决策,敬畏让我们守住安全底线。医者之路道阻且长,唯有在协作中积累,在曲折中沉淀。愿不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虽千万人吾往矣。